湖北这个公园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

擂鼓墩考古遗址公园(曾侯乙墓景区)东门
2022年12月29日,国家文物局公布,随州“擂鼓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被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这是做好随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的又一重大契机。

曾侯乙墓平面照片
擂鼓墩古墓群是战国时期曾侯陵墓区,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总面积约1243公顷(12平方公里)。古墓群包括8处墓地,分布范围约115.8公顷(1.2平方公里)。

1978年发掘曾侯乙墓

1978年发掘曾侯乙墓
1978年发掘的曾侯乙墓被评为二十世纪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尤以出土曾侯乙编钟堪称世界奇迹。擂鼓墩古墓群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连续纳入国家 “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大遗址保护专项规划。

擂鼓墩古墓群位置(曾侯墓地位置示意图)
擂鼓墩古墓群是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湖北随州曾侯墓群”的主体,是国家长江文化公园(湖北段)“随枣走廊(金道锡行)文化走廊”建设部分的核心,是编钟文化、青铜文化、曾楚文化交流融合及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东周考古、长江流域先秦历史文化等研究领域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及其音乐文物反映了先秦礼乐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先秦礼乐文化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标本”。曾侯乙编钟成为礼乐之器的杰出代表,是大国重器的辉煌见证,也是文化传播的符号和对外交流的桥梁,为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做出了特殊贡献。

擂鼓墩古墓群墓地位置示意图
擂鼓墩考古遗址公园依托擂鼓墩古墓群本体及其所在岗地而建,涵盖了整个擂鼓墩古墓群保护范围及部分建设控制地带,公园面积315.21公顷(3.2平方公里)。公园南临涢水,东临㵐水,整体形成“两水夹一岗地”的良好自然环境格局。

擂鼓墩考古遗址公园游览图
擂鼓墩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一区、一核、三带、八景”的展示结构。以曾侯陵墓为核心,讲述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的曾国历史文化和礼乐文明,建设集科研、教育、游憩于一体的擂鼓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展示的主要内容包括曾国历史沿革、曾国文化面貌与社会生活、曾国国君墓地的礼制规则和葬制葬俗、两周礼乐制度、艺术技艺、古文字发展与演变和青铜冶铸技术等。同时规划了四大功能区,分别为遗址展示区、考古预留区、管理服务区和景观环境区。将墓群中的团坡、吴家塆、王家包、蔡家包和擂鼓墩等5处墓地作为遗址展示区,其余为考古预留区,规划了包括游客服务中心、考古研究中心等设施在内的管理服务区以及景观环境区。
近年来,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创建申报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市政府相关领导为组长,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文旅局为成员的曾随文化“四园多点一走廊”主题展示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推进擂鼓墩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工作。公园建设已被列入湖北省《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以及随州市“十四五”规划的文化旅游业重点项目。同时在现行《随州市城乡总体规划》和在编《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均将公园区域划为了擂鼓墩遗址保护区。市政府多年来持续做部队置换搬迁工作,部队人员已搬离,正在进行资产评估工作。公园内保护管理与展示设施包括管理中心与管理用房、墓群安防设施系统;配套设施包括游客中心、停车场、标识系统等。正在实施曾侯乙墓椁室保护修缮工程,安防(二期)工程方案已审核通过。随州市还在公园周边引进了青铜古镇、随州国际乐器交易城、“曾侯邑”文旅小镇等文化产业项目,打造综合性的文创产业聚集区,确保文物保护与城市的协调发展。近期规划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曾侯乙墓展示馆改造提升工程、团坡墓地M2展示工程、王家包土冢和蔡家包土冢展示工程方案与施工图设计,曾随文化考古研究中心、公园入口广场、公园展示道路等建设工程,重点保护区内的搬迁工作以及生态环境治理工作。

曾侯乙墓椁室保护修缮工程椁木修复间
擂鼓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创建,为随州历史文化名城再添光彩,将有力促进我省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来源:擂鼓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湖北文物
责任编辑 黄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