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市场监管局:“十大攻坚行动”之实施“优质粮食工程”行动
实施“优质粮食工程”行动
记者12月30日从湖北省市场监管局了解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湖北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省粮食局、省财政厅印发《湖北省创建“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县实施方案》。
四轮驱动,着力构建“龙头+基地+品牌+营销”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
龙头带动。大力推进包括菜籽油、优质稻米在内的十大农业产业链建设,将其与“优质粮食工程”紧密结合,以示范企业为骨干,以“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为主要载体,整合产业链建设、科技创新、品牌宣传、成品粮储备等政策资金,加大支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扩大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试点,出台粮食部门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18条具体措施,弘扬“店小二”精神,优化营商环境。枣阳三杰集团牵头成立“优质小麦产业联盟”,共同发展优质小麦生产。枝江市引进中化农业与市国储库(示范企业)深度合作,实施智慧农业精细化管理。
优产促动。推进优质粮油基地建设,整合政策资金,夯实优质粮食生产基础条件,突出我省水稻和双低油菜两个优势品种,每个示范县市主推1-3个优质品种且种植面积不少于20万亩,每个示范企业优质粮源基地不少于1万亩。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种粮农户”等合作模式,引导种植结构调整。京山国宝桥米建立数字农业示范区,实时监控水稻种植、生产和管理情况。潜江“虾稻”、石首“鸭蛙稻”、天门“鳅螺稻”等绿色粮食种植模式,正在全省快速推广。17个粮食主产县市整合资源,与中化农业等央企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2017年以来共建成优质粮油基地1000万亩以上。
品牌拉动。制定全省粮油品牌发展战略,重点打造“荆楚大地”好粮油湖北粮油公用品牌,着力推动“荆楚大地+”共建共享。每年安排3000万元资金,通过在央视、湖北卫视等主流媒体投放广告、拍摄播放《荆楚味道》纪录片、开展荆楚大地好粮油感恩回馈抗疫援鄂人员活动、策划“东西南北一桌饭”专题宣传和“荆楚大地”好粮油抖音短视频大赛等方式,扩大“荆楚大地”好粮油公用品牌影响力。实行“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共建共享机制,制定发布“荆楚大地”虾稻米、武汉热干面等10个团体标准,“潜江虾稻”综合种养标准已通过国家标准委验收,正在开展13个“荆楚粮油”团体标准的制修订,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荆楚粮油进商超
荆楚粮油中国行
户外广告引导
营销推动。打造全省优质粮油供应链,着力推动与粮食应急保障体系的融合发展。线上推广“网上粮店”、直播带货等新销售业态,线下开展“荆楚好粮油”进商超、进社区等“五进”工程,全方位开拓市场。每年组织2-3次省际产销合作活动,连续22年举办湖北粮油精品展交会,连续2年走出国门合作洽谈,助力企业抱团闯市场。利用湖北丰富的粮食资源和文化优势,推动粮食流通向粮油生产、文旅体验两头延伸,打造了洪森集团稻香生态博物馆、袁夫稻田等三产融合的典型。
两翼齐飞,不断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实践成果
产业实力不断增强。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646家,打造了以国宝、庄品健等为代表的一批粮油加工龙头企业,以及京山“中国稻米加工强市”、随县“稻米油之乡”、潜江“虾稻之乡”等全国知名粮食产业强县(市)。全省现有38个“中国好粮油”产品(居全国第三位),124个“荆楚好粮油”产品,一大批产品获绿色、有机、无公害等称号。全省市场化收购比例达98%,优质稻价格比普通稻高0.1元/斤以上。潜江市坚持“虾稻共作”,亩均增收4000元以上,带动15万农户增收,促农增收效果明显。
优质大米加工车间
油脂精炼车间
产后服务体系助农减损。主产县市建成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项目749个。依托产后服务中心,通过预约、上门、错峰、延时等方式优化收购服务,采取代储存、代保管、预收购等拓展服务范围。天门庄品健实施的10万吨原料仓和2万吨成品储备仓的低温改造示范项目,实现最高粮温不超过20℃,取得良好效果。2021年全省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共计清理烘干处理粮食120亿斤,减少潜在损失,有力保障了粮食收购。
产后服务体系建设(烘干机)
储粮罐
质检体系有效支撑。构建了省、市、县、企业四级联动的粮食质检体系。每年开展收获粮食品质测报,覆盖全省16个市州、77个县市,有效引导种植结构调整。我省优质稻谷种植比例从40%提升到90%以上,优质小麦种植比例超过77%,“双低”油菜种植比例超过95%。
应急保供经受考验。在2020年疫情防控斗争中,依托优质粮食工程示范企业,迅速组织复工复产,组织引导435家粮油企业作出“不涨价、不限供、不降质”公开承诺,累计应急加工粮油113.7万吨;“放心粮油”配送中心和门店累计配送粮油产品25万多吨;成品粮储备在7天内由15天库存量增至30天;始终保持全省粮食供应量足价稳质优。
上下联动,持续完善“省级统筹+县市主体”的建设模式
规划上定格“1+3+3”。科学统筹规划,按照“五优联动”“三链协同”思路,省级研究制定总体方案和3个子方案及三年实施行动,明确各级责任,省级加强培训指导和县市方案的审核把关,确保不偏向、有特色。县市政府作为优质粮食工程整县整体推进的主体,承担第一责任人责任。粮油企业(单位)是项目实施的主体,承担主体责任。各级粮食、财政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县内相关部门和乡镇按任务分解和部门职责,协同推进工程建设,确保高质量按期完成。各县市整合各类涉农涉粮项目资金,撬动社会资源,形成合力推进大格局。
资金上突出“2个60%”。出台《湖北省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把握关键,突出“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的核心作用,安排不低于优质粮食工程60%的资金支持“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不低于60%的“中国好粮油”资金支持示范企业,打造“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强化产后服务和质检体系的保障作用,同步实施准低温(低温)库改造仓容24亿斤,实现“优粮优储”。
方式上坚持“2个三合一”。竞争择优确定30个县市,支持创建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县。坚持以县市政府为责任主体,要求每个县市一体推进“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粮食质检体系建设等三个子项。省局对项目建设做到方案备案审核、资金切块安排、绩效全程监控“三合一”,压紧压实统筹之责、实施之责、监管之责。
机制上强化“1+N”。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和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指示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国荆楚味、湖北农产品”“湖北粮、荆楚味”“持续做大做强‘荆楚粮油’等湖北农产品品牌”决策部署,把优质粮食工程上升为政府重大工程统筹推进,纳入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全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重点内容,省委每年在一号文件中提出明确任务和工作要求。聚力十大农业产业链建设,省委副书记担任菜籽油、优质稻米2个产业链的“链长”,省财政拿出专项资金予以大力支持,进一步形成推动新一轮优质粮食工程的强大合力。
来源:湖北省市场监管局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 龚晓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