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当“我”乘以14亿
本周,相信各位的朋友圈出奇得相似:有大家晒出的“一道杠”或“两道杠”,有来自权威部门和医生的抗疫提示,有充满网友智慧的抗疫冷幽默,还有各种人群的抗“阳”日记。总的来看,身体有恙,心态不差,信心不小。
——我们告别了一些东西,比如,行程卡。曾经如影随形的绑定关系,一“卸”两宽。留言最多的是“再也不见了您嘞”。是的,一个“流动的中国”就要回来了,一些县长喊话,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我们找回了一些东西,比如,黄桃罐头。没有人真的认为这个会治病,就像夜里睡不着觉的时候需要一个抱枕,它是一种安慰与舒缓。但千万别被套路了,什么“莲花清瘟咖啡”,这时候就别生造概念扰乱防疫视线了。
——我们记起了一些人,比如,一些好多年不唱歌的歌星把自己从阳变阴的心路历程大大方方说出来,以一种分享经验、友善提醒的方式,缓解着公众焦虑。网友反映也很好:说的比唱得好!
——我们收集了许多暖心,比如,“缺啥就在群里说一声”!邻里之间的一盒药、几张退烧贴、一瓶酒精,就像冬日暖阳,温暖着彼此,也增添了我们共闯难关的勇气。
从谈“疫”色变到大方晒“阳”,我们中更多人做到了新冠脱敏,在互联网上凝结成互帮互助、彼此激励的“民间防疫力量”。单凭这股子乐观、坦荡、互助的精气神,其实,咱就已经赢了一大半了!
事非经过不知难。
想想这三年,国家火力全开,直捣病毒老巢,先后拍息了原始毒株、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这些敌人一个比一个凶狠。世卫组织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数约为350万,而2021年,中国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数仅仅为2!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中国人对这些变异毒株的感知并不强烈,甚至叫不出完整的名字。因为国家把最难打的仗,全部打完了。
如今的奥密克戎,致死率已经低于季节性流感,这是我们与新冠最后的决战。张伯礼院士说,一、二月份后,疫情有望迎来春暖花开;世卫组织说,有望在明年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全球卫生紧急事件。这最后一程,需要我们每个人,一起手挽手、踏过去。
当然,我们要有一些审慎。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是当下亟需重点关注的人群,国家已经要求各地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特别是合并基础病的患者进行摸底调查。我们能做的,是加倍守护好家中老年人,给予他们有距离、但很贴心的关照。
我们要有一些考虑。快递小哥、外卖小哥人手紧张,各家快递公司已经尽力在全国范围内调配人手,不少快递公司开启“夜派”模式,延长派件时间。我们能做的,是只买必要的、紧缺的东西,可有可无的,就先缓缓,把物流资源花在刀刃上。放心,国家已经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明年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了,咱们,不愁没机会花钱。
我们要有一些感激。想想这三年,在那个最惶恐的时候,在那个病毒变幻莫测的时候,在那个社会上纷纷扰扰、观点不一的时候,一直到眼下,头疼脑热、浑身酸痛的时候,还是他们——广大医护工作者一直在坚守阵地,我们要谢谢他们付出的艰苦努力、咽下的辛苦委屈、传递的温暖力量。
这是最后的斗争!
过去三年,我们懂得了什么叫“人民战争”,而这一两周,我们对“人民战争”的体会来得更深刻。在最后的总攻扫尾阶段,14亿人,14亿个战士,坚不可破,摧枯拉朽,以一种肉搏战的方式,把病毒踩灭!就像本周刷屏的那篇《三年:三问三答》里写的,一些事情回头怎么看、现在怎么想、将来怎么办,很大程度取决于现在的每一个我。当“我”乘以14亿,前行的力量,谁还会怀疑?
咬咬牙,加加油,一起迎接神清气爽的春天!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常江 责任编辑 徐珊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