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云

史鉴回声 | 董必武的“传家之宝”

2022-12-13 10:01:16 
分享到:


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是参加过中共“一大”的革命元勋,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等重要职务。在他为党和人民奋斗和奉献的一生中,始终遵循着“朴诚勇毅”的家训,下面我们就跟随栏目记者一起去他的故乡红安,看几件董老的传家之宝,共同感受清廉家风的传承。

记者裴思旎:“1886年春,董必武出生在湖北省红安县的一个清贫知识分子家庭,17岁那年,他考取了秀才,按照惯例应该穿长衫,母亲就为他亲手缝制了一件类似这样的蓝布长衫,结果这件长衫,他一穿就是70年,直到穿得不能再穿了,董必武也舍不得丢弃,而是将它改制成了两件小婴儿的衣服,传给了自己的双胞胎小外孙。”

红安县董必武故居纪念园讲解员王超:“一件长衫到婴儿服的‘变身’,折射出董老一生的勤俭和清廉,而到它作为传家宝传给自己的子孙,我想是希望他的子孙后代能牢记自己是革命的后代,要传承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1969年春天,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时的董必武已经84岁了,按照规定,高中毕业的小儿子董良翮可以留在北京工作,以便照顾董老,但董必武说“干部子女不能特殊”,坚决要把董良翮送到河北晋县的偏僻农村去插队落户。

记者裴思旎:“上山下乡,可是要去吃苦的,其他的父母都难免为子女多准备些吃用,而董必武却在临行前,送给了董良翮一条在革命战争年代用了许多年、打着补丁的旧毛巾,叮嘱他:‘你是革命者的后代,要严格要求自己,生活上要艰苦朴素,和群众同甘共苦,绝不能高人一等。你只知道吃粮食,不知道粮食是怎么种出来的。下去后要拜老百姓为师,从头学起。你不能当特殊农民,要做一个普通农民。’”

带着父亲的叮嘱,董良翮在农村十分努力肯干,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当地党组织准备吸收他入党,担负一些领导工作。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却让董必武十分不安。他交代妻子何莲枝,你赶紧写封信去,不能因为良翮是董必武的儿子,就这么快吸收他入党,他还要磨炼一个时期,真正懂得入党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才能发展他。信发出后,董必武还是不放心,又让何莲枝亲自去往晋县,当地党组织接受了董必武和何莲枝的意见,又对董良翮考察了一个时期,直到1970年12月才吸收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红安县董必武故居纪念园讲解员王超:“他的子女们都传承了董老‘朴诚勇毅’的家风,自立自强、勤勉待人,这也是董老的家风故事在我们当地广为流传的原因。”

记者裴思旎:“在董必武留给后代的众多书信中,有这样一封,是他写给外甥王俊山的,外甥想要利用他的职务之便调去国营商店工作,董必武直言回信道 ‘革命是为人民谋利益,绝不应该把革命作为谋个人利益的手段。’”

董家是大家族,人口众多,不时就会有亲友向董必武提出各种要求,董必武干脆写了一封“通函”,告诉亲友们,不应通过领导干部个人关系办私事。他把这封信打印出来,分别寄给了家乡的亲友们。后来,找他利用职权办私事的亲友变得越来越少了。

红安县董必武故居纪念园讲解员王超:“董老对亲友尚且如此,对他身边的同事更是严格要求。他与跟他身边的同事约法三章,一是不许向地方上要东西,二是不许假借自己的名义在任何部门搞特殊化,三是不许接受礼物。每逢有新同志到他身边工作的时候,他都会当面讲清这三条规矩。”

两件婴儿服、一条旧毛巾、一叠家书,这些传家之宝代表的,就是董必武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家风。“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性习于俭,俭以养廉。”这是董必武在建国初期刻下的座右铭,如今也刻在了红安县董必武纪念馆。不仅董氏家族以此为祖训,红安县人也熟知这16个字。

红安县纪委常委张瑞林:“董老是为民、务实、清廉的楷模,董必武的家风已经是红安精神的一部分,我们新时代的党员干部,都要传承这宝贵的精神财富,把家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廉洁齐家、廉洁修身。”

(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裴思旎 李沐 通讯员 刘璐 责任编辑 张煜)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