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伟大思想领航伟大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5次考察湖北,并参加全国人大湖北代表团审议,为湖北发展擘画蓝图、指引航向。十年间,湖北全省上下一心,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打赢了长江大保护、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疫后重振、防汛救灾等大仗硬仗,推动“建成支点”实现历史性突破、“走在前列”迈出关键性步伐、“谱写新篇”取得标志性成果。
国家强大要靠实体经济
一手抓实体经济,一手抓技术创新
2013年7月21日下午,雨后初霁,碧空如洗,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重型机床集团考察。武重是我们国家“一五”时期的重点工程、中国机床界的“鼻祖”,可以说,是传统工业的代表。
总书记十分感慨,他说,干实体经济确实很辛苦,但一定要坚持干下去,我们国家要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总书记边走边问,问得最多的,是有没有技术创新、是不是自主研发。
十年间,在烽火、在长飞、在三峡大坝、在武汉光谷,总书记每到车间产线,看得最多的是实体经济,讲得最多的是创新,嘱托最多的是“靠自己”。
十年来,湖北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做强实体经济这个“本分”,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率先实行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聚焦汽车、智能制造装备、工业互联网等十六条重点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焕发出新活力、新兴产业成为新引擎。
进与退的辩证法
一手抓保护,一手促发展
2018年4月2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从北京直飞湖北宜昌。一下飞机,径直前往长江沿岸考察生态环境修复工作。这是时隔两年,总书记再次问诊母亲河,把脉黄金水道发展。
在两年前的2016年1月5日,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提出了家喻户晓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两年后到宜昌,他第一个考察点是位于长江岸边的兴发集团,关心的是“化工围江”问题。总书记对企业员工说,“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说不要大的发展,而是首先立个规矩,把长江生态修复放在首位。通过立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
十年间,湖北,这个守护着最长长江岸线的省份,处处响应着“进与退”的辩证法。杂乱无序的码头厂房次第消退,依江而建的生态空间一寸一寸生长;渔民上岸不再漂泊,江豚飞鸟扎堆安家;化工的产品不再论吨卖,马蹄莲里的新材料一克值千金……
先退后进,以退为进,而后,这股“进”的力量,才是蝶变重生。
三赴光谷 三画路标
从跟跑、并跑,再到实现领跑
十年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武汉光谷,在不同发展阶段为科技创新指明方向。某种意义上,总书记在光谷,画出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三个路标。
2013年7月,这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来光谷考察。他走进长飞光纤的生产车间,认真观摩了光纤预制棒被熔化拉丝的过程。他说,“我们这么大的国家,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一定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做附庸、自主创新,这讲的是“有没有”的问题。
5年之后的2018年,总书记又来到光谷,他特别关心芯片、光纤等高科技产品在国际同行业中的地位问题。这一次,总书记讲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必须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掌控产业发展主导权。”不断突破、掌控主导,这讲的是“强不强”的问题。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光谷,这一次,他对科技创新赋予了更深远的意义。他说,“随着我国发展壮大,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刻不容缓,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突破“卡脖子”、掌握命脉,这讲的是“安不安全”的问题。
三赴光谷,三画路标,从跟跑、并跑,再到实现领跑,这不只是发展的命题,从长远看、从根本看,更是事关国家战略安全的问题,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
一粒种子千钧重
从粮食安全到国家安全
2013年7月22日下午,鄂州杜山镇东港社区,道路两旁,绿树成荫。15时50分,一辆中巴车静静驶入这里的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鄂州实验基地。这个基地有131亩水稻试验田。车上下来的,正是习近平总书记。
齐膝高的水稻长势喜人。在研究人员陪同下,习近平总书记走上田埂,从稻田里拔起禾苗仔细察看。得知这里研究培育的杂交稻良种推广种植面积已在亿亩以上,总书记说,“希望各位继续努力,科技兴农,粮食安全要靠自己。”一粒种子,始终是总书记的牵挂。
早在2013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就揭示了其中真谛——“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这次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总书记更是频频在重要场合反复提及粮食和种子问题:“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农业大省,更要担起粮食安全大责任。十年间,我们“藏粮于地”,建成3980万亩高标准农田。我们“藏粮于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接近62%,主要农作物实现良种全覆盖。我们守好“湖北粮仓”,年年粮食总产达500亿斤以上,为“端稳中国饭碗”作出了湖北贡献。
行走在荆楚群众中间
群众的小事,就是民生大事
习近平总书记每次来湖北,一定要走到群众中间去。
在宜昌许家冲村,他接过村民的洗衣棒槌试着捶打衣服,说,“看见大家日子过得好,我高兴!”
在武汉青和居,他关心老人和残疾人的生活难题,慰问社区工作者,反复叮嘱,“为民的事没有小事。”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关键时刻,他来到武汉东湖新城社区,向宅家的居民一遍遍挥手致意。风雨来袭,他要和人民站在一起。
几个月前,在光谷智苑社区的小广场,他深情地说,“我一直牵挂着武汉人民。”
每一处、每一步,他牵挂最多的,就是人民群众,关心最多的,就是群众的获得感,要求湖北“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切实做好民生工作”。
十年间,湖北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干成了一系列大事——581万贫困群众全部脱贫,城镇化率超过64%,百万党员下沉社区,公卫体系建设成效初现,民生支出占比年年涨,居民收入翻了番。也干成了许多“小事”,老旧小区换新颜,适老化改造很贴心,县里有了三甲医院,小区多了公办幼儿园,空气质量越来越好,公共停车位越来越多,发展更有温度,民生更有质感。
6000万荆楚儿女的“小”日子越过越好,这就是十年最“大”的成就!
创造新时代更加辉煌的业绩
五次足迹 十年荆彩
2013年7月21日上午,一场滂沱大雨不期而至,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武汉阳逻港视察。撑着雨伞,卷起裤腿,这张雨中调研的照片刷屏了。这是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考察湖北的第一站。
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5次考察湖北。从科技自立自强,到守好一江清水,从“四个着力”的要求,到“四个切实”的期望,每到湖北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重要节点,总书记都为我们把脉定向。
从“三个一定能”的殷切期望,到“三个没有改变”的坚定判断,再到亲自谋划制定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总书记领航,英雄湖北于最艰难处绝地奋起,用了仅仅一年多的时间,经济总量重回全国第7!
回想2013年那个夏天,阳逻港上大雨滂沱的这一幕,如今的阳逻港,已稳居世界内河集装箱港口第一方阵。阳逻港外,黄金水道,浩浩汤汤,千帆竞发。
大江奔流向大海,万山磅礴看主峰。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湖北一定能创造新时代更加辉煌的业绩!
监制:郭小容
编审:康耀方 邓国辉 夏金
记者:尹华正
编辑:邹敏
设计:梁意 石璐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