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体内排出4.95米绦虫!原因竟是这道美味?叮~您的生腌来了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人万人‘吸’生腌”?
近日
生腌海鲜突然在全网爆火
视频博主们用鲜活的海鲜,
加上多种调料,
用白酒低温浸泡后直接食用,
并称之为“一口上头”,
引得许多网友大胆跟风尝试。
网络平台视频博主相关作品截图
大家都说,生腌
是吃一次就戒不掉的毒药
一盘生腌
盐分让丰满的海鲜变得更有内涵
酱油和蒜头的调味又能让口味更上一层
短暂的腌渍能保持海产肉弹牙的口感
这种满足人类对原汁原味的追求,也是一种“你之砒霜,我之蜜糖”的境界。
但是小编觉得
与其叫“一口上头的美味”
不如说是窜稀套餐
或者是虫子狂欢?
不过,近日,一则“女子体内排出4.59米长绦虫”的新闻,却登上了热搜,不少网友称有被吓到。据说这名女子酷爱吃生腌,有关生腌海鲜安全的话题,引发网友们的广泛关注。
从患者自己录制的视频可以看见,白色的绦虫只有几厘米长,钻出人体后依然会在地上蠕动。专家初步判断这是牛带绦虫的孕节片。经过治疗,患者排出一条4.95米长的牛带绦虫。据悉,该女子有长期食用生食制品的习惯。
这条长达近5米的寄生虫,还只是吃生腌可能会感染寄生虫的一种。
我们还可能感染哪些寄生虫呢?
前方高能
↓↓↓↓↓
异尖线虫
肝吸虫
裂头蚴
除了以上寄生虫外
生腌食物中可能存在多种细菌
霍乱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
李斯特菌
沙门氏菌
想象一下,一口生腌,
就会有这么多“生物”
在你的身体里安家,繁衍家族
相信没试过生腌的食客
在吃以前都会好好掂量一下
但是对于常吃生腌的多年饕餮
秉承着只要吃不死,就往死里吃的原则
靠着运气和侥幸心理
去赌那一口
他们说
白醋和酒精可以杀死寄生虫
而且海鱼比淡水鱼安全
是真的吗?
生腌海鲜到底有哪些误区呢?
小编搜集整理了大家关于生腌的问题
相信能解开你的疑惑
误区一:海鱼比淡水鱼更安全
用一种观点认为,海鱼比淡水鱼更安全,真的如此吗?
记者通过网购、饭店和菜市场采购的方式,购买了醉蟹、醉虾等生食,送往专业实验室进行检测。最后,实验人员在一份醉虾产品中检测到了寄生虫的囊蚴。
囊蚴是吸虫的幼虫,进入人体后会吸附在肠壁上,长成后仍会留在体内甚至入侵脏器。
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副研究员戴洋表示,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是中国淡水鱼中最常见的一种致病寄生虫。如果食用了被肝吸虫感染的生鱼片,虫体可能会寄生在人体胆管、胆囊内,引起胆管炎、胆囊炎、胆结石等。
专家特别强调,认为海鱼比淡水鱼更安全也是一种误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郑建伟介绍,华支睾吸虫主要来自于生食的海鲜和淡水鱼,在东南沿海地区,引起肝硬化、肝癌的风险非常高。
华支睾吸虫引起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是大于正常的5倍以上,一般在4.5到6.1倍左右。
误区二:高浓度酒能杀死细菌
还有一种误区是“可以通过白酒、芥末等调料杀死食物里的寄生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郑建伟表示,很多人用酒、醋或者其他材料腌制以后,认为达到了消毒标准。
尤其是一些人从河里或者海里捞上来明显有污染的食材,用号称高浓度酒腌制,但这种所谓高浓度酒与医用的高浓度酒(精)还是有很大差别,并且浸泡的条件比如浓度、时间、深度等都不达标,因此这种所谓的生腌食品还是很大风险的。
如果一定要吃生腌食品
请注意这些细节
汕头大学生物系教授指出,吃生腌后是否一定会致病主要取决于食材选择、制作过程、个人身体状况和肠道适应度等多方面的因素。“来自水质优良海域的新鲜海产品用于制作生腌,且店铺卫生状况良好,则风险相对较低。如果是海滨城市的居民,常吃海鲜、鱼生之类的食品,适应性相对好一些”。
我国生熟食品的国家标准不一样,对生鲜食品的检验检测更加严格。如果一定要食用或制作生腌食品,专家提醒:要在正规渠道购买达标的生鲜食材。
“生腌作为一种美味,偶尔品尝即可,还是存在一定的食品卫生安全风险。”对于特别想要尝试生腌的网友,张薄博建议,一定要选海产品新鲜优质、制作过程干净讲究的店铺,同时不要空腹吃,生腌搭配白粥更佳。
小编经过查阅发现,在中国有记载的人体感染的寄生虫病有200多种,严重危害群众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的有10余种。
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所长周晓农9月16日在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2014-2016年全国调查,估计全国有600万肝吸虫感染者,是我国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主要分布在华南的广东、广西和东北的黑龙江、辽宁等地,主要与当地生吃淡水鱼的习惯有关,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胆管癌。
中国疾控中心建议:不管什么样的饮食文化,尽量不要生食鱼、蟹和肉等
小编温馨提示,慎食生食,尽量吃熟食!
综合自央视新闻客户端、羊城晚报广州日报 南方都市报 人民网 芒果都市
湖北广电大健康发展中心图文编辑:袁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