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云

云梦县新红合作社:变低洼田为高产田 让“水袋子”成“钱袋子”

2022-09-02 10:29:48 湖北垄上频道
分享到:

云梦县沙河乡伍湖村是出了名的“水袋子”,内涝一直制约着村里的水稻种植产业发展。2015年,陈新红返乡成立了云梦县新红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巧补短板,优化低洼地水稻种植技术,探索出以种植优质香稻为主,“一水两用、一亩双收”的虾稻共作生态高效种养模式。如今,四千亩低洼地变身高产田,村民们也靠养虾种稻过上了好日子。

图片

图片

八月的伍湖村,是最美的时节。绿油油的千亩高标准稻虾田里,处处生机勃勃。“今年田里虾子肥,水稻壮,丰收在望,年底能分红20万元。”村民任运周指着自家200亩稻虾田,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图片

伍湖村位于云梦县沙河乡,是当地出了名的“水袋子”。伍湖村党支部书记陈庆阳介绍说,以前低湖田有水排不出,一年只能种一季中稻。2015年,伍湖村迎来了转机。能人陈新红返乡创业,成立了云梦县新红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当年,合作社流转土地500多亩,专门从事优质水稻种植。

图片

排水难、风险大、收益低,这是低洼地种水稻的痛点。对此,合作社理事长陈新红不惜高价从潜江聘请技术员,带领社员四处调查学习,反复做试验,最终结合潜江“稻虾共作”模式,采取了巧补短板,提升田内水位的方法,有效解决了难题。

图片

陈新红(右一)



陈新红:种稻养虾都需要水,我们多次实验后发现,雨季时稻田最高淹水是60公分,因此我们提升田埂做到一米高。而养虾需要50-60公分水位,正好符合种稻养虾的模式。这样既解决地理缺陷,又高产高效,稻田一年四季都在使用,没有荒废时间。



卡脖子的内涝难题一解决,稻虾共作新模式在伍湖村迅速推广开来。新模式一改传统的单一收入,让一亩田有了“两季虾一季稻”的产值。
种养方式升级带来的是产量提升,收入倍增。据介绍,虾稻共作模式亩平均产虾170公斤以上,产水稻600公斤左右,亩平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收入翻了几番。
稻虾共作的高收益,让伍湖村人眼前一亮,大伙纷纷要求入社学习。目前,合作社设立固定岗位45个、临时岗位70个,季节性用工3000多个,优先安排村民打工,每人年收入至少2万元起。合作社除了自身发展壮大外,还通过技术帮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稻虾养殖12000余亩,优质稻2万余亩。
图片
走进合作社大米加工车间,记者看到全自动稻米加工生产线、大型烘干机等设备正在不停运转。据了解,合作社与湖北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将籼稻与粳稻复配选育稻种后在基地推广。理事长陈新红告诉记者,虾稻米集合了两种稻米的优点,加上稻虾生态养殖,零售价最高每公斤16元,一上市就供不应求。 
图片

图片

历经6年多的发展,云梦县新红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立足本地实际,大力推广稻虾共作高效种植模式,年生产小龙虾700吨,绿色虾稻3600吨,综合产值达5000万元。2021年,新红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一田两用,一地双收,稻虾共生,效益倍增。站在波光粼粼的虾稻田边,陈新红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下一步,合作社将会延伸绿色虾稻米深加工、农事服务等二三产业,串链成线,实现“田园变公园,家园变乐园”的梦想。
记者 | 胡   玲
实习记者 | 吴婧仪
通讯员 | 李学军 张璐  董斯茹
编辑 | 张   鋆 王芳
编审 | 肖   鹏
监制 | 王小红


0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