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武汉分院院长袁志明:科教优势不进则退,建好创新综合体,打造科创高地
6月24日,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袁志明接受专访,结合院所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研究、实践,分享他对于东湖科学城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东湖科学城应该是一个创新综合体,政府、各类型的科研机构、大学、龙头企业参与,打破不同参建主体间的壁垒,以开放、协同与合作,展开集团作战。”
01科教资源不进则退,东湖科学城建设应成为湖北高端创新要素的汇集地
袁志明说,中科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湖北省、武汉市建立了长期、深度、友好的科技合作关系,2018年、2019年先后两次建议湖北建设武汉国家科创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升湖北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大家现在都看到了,已明确东湖科学城作为创建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体区、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
“长期以来,大家在分析科创优势的时候都说湖北、武汉科教资源丰富、优势突出。这话没错,但应该看到,现有的科教资源更多的是历史积淀。如果顺其自然下去,会继续产生一定成果,但更大的可能是逐步流失。”他说,现在各地的科技竞争如火如荼,省、市亟需以东湖科学城的建设为抓手,稳固科技优势、构建湖北科技强省“四梁八柱”。袁志明说。
东湖科学城提出用30年左右时间,建设全球光电信息科技创新中心、全球生命健康科技创新中心、全球碳中和工程科技创新中心、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中心等四大世界级创新中心。
他认为,东湖科学城所锚定的产业方向,不光在武汉市,湖北省内其他城市、园区都有类似的产业布局和规划。“东湖科学城要做什么?不是说把其他地方的资源拿过来,而是以省内三大都市圈的发展为契机开展双向交流,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积极融入科技强省建设“一盘棋”,力争成为湖北乃至长江中游城市群科研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产业孵化能力最突出的区域。
他说,“中科院已经明确在东湖科学城核心区建设东湖科学中心等重大园区和平台,我们将把院所的新增资源和未来布局重点落地东湖科学城,助力科技要素进一步集聚。”
光谷科学岛效果图
02科学城建设不是“盖房子”,建议明确优先级,成熟一批、启动一批
袁志明说,开放协同的东湖科学城建设更有利于打造“集团军”力量,他以中科院的科创体制改革经验为例进行了说明。
“中科院非常强调发挥建制化优势,围绕具体任务开展集团作战。经验表明,越是重要的项目,就越要探索新型协同合作机制,规模化、建制化组织科技创新力量系统性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以避免单兵作战、同质竞争和重复建设。”
他建议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优先重点”的思路,将迫切需要落地建设的重点项目,比如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项目作为最优先事项,同时做好与国家各个层面的衔接,成熟一批、启动一批建设,以点带面,“不能像盖房子那样把科学城填满,而是围绕目标精雕细琢,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建设好武汉科技创新中心作出突出贡献。”
袁志明在采访中强调,东湖科学城建设要注重深化国际合作,加快融入全球创新体系。
从几年前开始,袁志明带领中科院武汉分院的同事,研究国内外部分区域创新高地和创新集群建设情况。
他介绍,法国“竞争极”、英国伦敦“科技城”、美国区域创新中心,以及日本东京“首都圈”等创新区域,都呈现多元参与的特点。东湖科学城要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开展国际的深度交流合作必不可少。他建议东湖科学城主动谋划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合作,谋划国际大科学计划,共建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培养高端人才,并与国际知名创新中心、科学城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组建国际科技合作联盟。比如可以联合举办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及论坛,形成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的协同创新网络,打造并提高东湖科学城国际影响力。
建设中的光谷科学岛
03检验成效有三个“金标准”:定位、定标、定事
“东湖科学城进展迅速,但在当前全球科技创新发展新形势的紧迫压力下,和国家、省、市的要求比,和市民的期盼相比,建设工作还有努力提升空间。”
袁志明建议,东湖科学城建设要进一步明确“定位”、准确“定标”、科学“定事”。定位是指向国家对湖北科技创新的要求主动靠齐,争做承担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任务的“排头兵”,力争为国家创新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定标是指以达到国家对湖北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作为建设的根本标准,满足国家需求、达到国家要求,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定事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干好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能充分体现湖北特色、展现湖北担当的重点建设工作。
袁志明说,他相信在省、市、区各级领导的坚强领导下,在院省紧密配合下,东湖科学城一定能早日建成为引领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发展的战略支点,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科学城。
(转载编辑:创魔方 来源:光谷融媒体中心 采写:张隽玮 摄影:丁俊杰 编辑:施佳敏 编审:龙大虎 审核:翟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