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并不如烟:歌剧《天使日记》讲述动人抗疫故事
空无一人的长江大桥、此起彼伏的救护车笛声、脚步匆忙的白衣战士……舞台上大幕开启,瞬间就将现场观众拉回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
民族歌剧《天使日记》以疫情突降、武汉“封城”为背景,以护士长兰之念的“战疫日记”为剧情串联,小视角展现大情怀,刻画了一组鲜活真实、个性丰满的人物群像。ICU病床前,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地抢救患者;李教授不幸去世,她留下遗书表示要捐赠遗体供医学研究;夜空中,一栋栋高楼突然亮出了“武汉加油”的字幕;主人公黄鹤医生不幸感染殉职,他的妻子护士长兰之念闻讯悲痛倒地……这一幕幕场景,无不牵动着观众们的心。
剧中,医护人员忠于职守、逆行而上,战胜对未知病毒的恐惧,克服来自亲人和家庭的种种困难,冒着被感染的生命危险,与病毒较量、与死神搏斗,奋战数月、以生命挽救生命,换来患者的重生,用血肉之躯筑成阻断疫情蔓延的防线,迎来了武汉生机盎然的春天。
《天使日记》由湖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音乐家协会、湖北省文联、省演艺集团联合出品,2020年疫情期间即开始创排,当年10月在汉首演,创造了“当年事件发生、当年进行创作、当年立上舞台”的中国歌剧新纪录,目前已演出51场。
《天使日记》先后入选“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文旅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重点工程扶持作品”,作为庆祝建党百年全国50台优秀舞台艺术作品之一进京展演。此外,该剧还入选第四届中国歌剧节展演,获得第四届湖北艺术节楚天文华大奖,湖北省第十一届屈原文艺奖等多个奖项。
专 家 点 赞
《天使日记》是一部直面现实,开掘时代精神、开掘社会形态、开掘百姓心灵的具有新时代气势的歌剧精品力作,是一部把握歌剧审美特征、关照中华民族审美特点的民族歌剧和中国歌剧。
——宋官林 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
民族歌剧《天使日记》成功地刻画了以兰之念、黄鹤、方医生为代表的为湖北抗疫舍身忘死拼搏奉献的一线医护人员,讴歌了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90后、00后医护群体,弘扬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身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它是有一部有道德、有温度、带有纪实风格的歌剧佳作。
作曲音乐风格很大气,音乐旋律非常流畅,主题歌《天使之歌》用了八六拍,温馨委婉,很有青春气息。
导演的舞台呈现非常简洁明快,干净利落,兰之念和黄鹤在不同的时空互诉衷肠的情感表达很动人、很给力。
——王祖皆 著名作曲家、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
将日记作为叙事的角度非常好,日记既是一种定格,同时也是历史的见证,具有真实性,赋有情感性。黄鹤与兰之念作为核心的主人公,是一条主线,各地援鄂医务人员是副线,病患也是副线,一主几副互相交织在一起,完整的戏剧结构建构起来了
——邓凯 光明日报评论部主任
我认为它是抗疫题材中最精致的、最打动人心的一部剧。这种日记体的方式,带有很强的纪实性,真实感,特别接地气,顶层的叙事、心灵的叙事、激情的叙事,把时代的氛围和时代的情景很好地表现出来了。
——汪守德 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原局长
点灯的张师傅的三次出现,不仅仅是三次具有诗象征意味的重复,而是像《红楼梦》里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样,是这部作品结构的三个台阶,是结构进展不断向上攀升的三个非常重要节点。
——欧阳逸冰 中国儿艺原院长、著名剧作家、评论家
《天使日记》有一种别样的风貌,值得我们探讨,凸显表明几年来中国歌剧所进行的新民族歌剧运动取得实质性进展,不是说这个本子完美无缺,但是不妨碍它是一出伟大的戏剧。取得实质性进展代表着中国歌剧文本创作者们开始有了一种能力,就是面对不同题材,中国歌剧的作者们能够用不同的、大胆的,同时又是非常贴切的、可用的题材样式进行创作,表明这样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专业的阶段。主旋律戏剧曾经一度出现的千篇一律,一个模式对付各种题材的格局开始被打破,对于歌剧界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黄维若 著名剧作家,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该剧的创作勇气给我带来感动,能够接受武汉人民的检验。文本到音乐到舞台的呈现是浑然一体的,这种浑然一体是朝着一个情感深处方向走的,这是这部民族歌剧非常强烈的审美感受。
——黄定山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剧团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著名戏剧导演、编剧
宣扬真善美,是一朵很鲜艳的花。如黄鹤牺牲以后,黄鹤一去不复返,结合了武汉的特点抒发感情,前面感情的积累到这里爆发,打动人。
——冯柏铭 总政歌剧团国家一级编剧、中国电视剧工作委员会理事
主创团队以大型歌剧的形式将这场武汉、湖北乃至关乎全中国人民整个人类命运的伟大抗击新冠肺炎之战搬上舞台,做出了负责任地艺术化地反映。
——居其宏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音乐学家、评论家
一开始的路灯,我觉得用得好,现在一想到这个戏就想到黑暗是暂时的,光明总是会亮的,作者和导演这一笔就让我难忘,艺术要靠形象。孟卫东的音乐,写民族的东西学洋不怪,他的音乐我听起来很舒服,很中国的语言和我们的民情紧紧结合。
——羊鸣 著名作曲家、中国歌剧研究会首席顾问
湖北抓这个戏抓得非常好,是湖北必须要做,且要做好的事。这个事件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通过这部作品展现了国家形象、中国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人民的强大伟大。
——乔佩娟 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歌剧《天使日记》通过疫情为主题,以英勇的“白衣天使”们的大无畏精神,表现了英雄的武汉人民在大灾大难面前英勇无畏的坚强意志,每一位“天使”无私无怨地站在抗疫的第一线,在面对无知的病毒面前,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保护着这座城市,保护着每一个生命。他们牢牢的记着自己的使命,救死扶伤,实践高尚的人道主义。
作曲用大量的合唱表现了人民群众团结一心,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战胜疫情的集体力量,更用了二重唱的手法虚拟的表现男、女主人公的高尚情操,展现这些天使的灵魂和对生命的眷恋,此剧很是感动人,是一部好剧。
——刘维维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东方歌舞团独唱演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系主任
歌剧《天使日记》一剧生动地揭示了白衣天使的崇高与平凡,也形象地告诉了观众“天使在何方”:“传说中的天使,其实你就在身旁;传奇里的天使,其实你就在心上。”这正是两幕戏最后反复吟唱的颂词,也升华了该剧的主题。新时代需要赞美天使,赞美人生,赞美真善美!
——季国平 中国剧协副主席、分党组原书记
这部戏不仅展示了抗疫的力量、团结的力量,也看到了我们传承中国民族歌剧的力量。
这部歌剧让我想到了毛泽东同志的一句名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确确实实这部戏给予我们这样的力量、给予我们这样的启迪,我们这个民族是可以战胜一切的。
——王道诚 著名评论家、剧作家
前面的一部分戏,它是从整体把握上力求再现这场灾难的情景和氛围,在这个前提下又带出了点,就是护士和黄鹤之间这一组矛盾这个线索的出现,所以在点中又有线,通过这些线索,这个点中的线索,这个个体和细节来开掘出在这场灾难当中人们的精神、意志和爱。
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在点、线当中开掘的时候,我们把开掘出来的精神、意志和爱能够有效地化为诗性地表达。
——黄在敏 著名导演
这样的题材很难写,既是全景式俯瞰,又是零距离真切,做到这一点这很不容易,而且是精心提炼、高度凝练、丰富简约、群像递消,而不是人物的形象递消,每一个演员、每一组人物都展现了自己一定的特点。
——胡应明 一级编剧
黄鹤和兰之念夫妻情未了这一段,整个从词、曲、导演处理、演员演唱,整体的呈现是震撼人的。还有一个场景就是全国的医疗队驰援武汉的那个队列、那个合唱,舞台上的表演、音乐、布景、灯光整体融合的一种戏剧的张力给人震撼。一部戏不一定是一个宏大的咏叹调,或者是一个非常激烈的冲突能够给人心灵冲击,哪怕是没有台词的时候,一个戏剧动作或者是一个音响效果都可能给人一种感动、一种记忆的回顾。
——沈承宙 一级编剧
这个戏确实动情点非常多,在我看来比如说八方驰援,包括小人物的那些戏,送咖啡、李教授捐献遗体的唱,还有小婉争执婚纱照的事到决定裸婚献爱心,这些小事情的入手都很感人,让我们感觉是接地气的,这些动情点有汹涌的情感,得益于有剧本的写作和音乐的写作,剧作家还是编得很有特点、有视野、有焦点、有情感,人物设置没有一个是虚的、浪费的,都是很有的放矢的。音乐还是非常流畅、非常抒情、非常的亲和的,也有一定的喜庆,还让江汉关的钟声的贯穿、主题音乐的贯穿,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莫凡 著名作曲家
我作为观众作为听众,我对民族歌剧的诉求是否在这个剧里面得到了满足?在这个歌剧里我得到了满足,我对民族歌剧有四个最基本的诉求:听得懂、要好听、有感动、有震撼。这四点是我作为观众或者叫音乐爱好者,我对于中国民族歌剧的对满足观众基本诉求,这是我的四个诉求。
——王原平 一级作曲
这个歌剧给我最大的印象它是一个特别打动人心的歌剧,作为我个人来讲,我更看中这部戏的人性化的特点,我特别地感动,因为我认为人性是最伟大的,特别是在灾难降临的时候,能够把伟大的人性烘托出来,这是一部艺术作品最成功的地方。
——景作人 著名评论家、演奏家
歌剧真是好听、好看、感动、震撼,这部戏从歌剧角度讲是一个所写历史事件、一个大题材的大歌剧,这让我想起了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总政话剧团的《万水千山》等历史事件舞台剧的成名作。《天使日记》抓住了人物的特点,抓住了疫情中最感人的点,也传达了正能量,所以让我非常感动。
——伦兵 评论家
阴阳两隔这场戏处理得非常高级,我们看惯了阴阳两隔都是站在这唱、站在那唱或者转着唱,前面他们两人转着唱的时候,我没有觉得有什么高明之处。但是当兰之念倒下去,就是在音乐中的肢体,那是最最高级的一场戏,感觉真的就是灵魂在交流,甚至于是附体,他附于她的是一种生和责任的力量。
——陈志音 著名评论家、音乐周报副总编辑
来源: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
(责任编辑 田思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