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文言日诵》:在文言中阅读中国

  2022-06-09 10:49:18
分享到:

近年来,国学热盛行。就连领导人发表重要讲话时也喜欢引经据典。

文言,作为自先秦时期开始流传下来的文化符号,刻写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因密码。学习文言,在树立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其重要。

自古以来,我们都会让孩子从小诵读古诗、古文。语文教育家顾振彪先生说过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就保存在古代优秀诗文里……让学生从小就接触经典,种下民族文化的根,吸取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能很好地增加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专注儿童阅读和母语教育的团队亲近母语历时五年,从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精心挑选了365篇文质兼美,兼具儿童性、经典性和母语性的文言文,打造了一套给孩子的文言诵本——《文言日诵》。

这套书按照内容分为四册,分别是《故事》《博物》《修身》《名篇》。从清浅有趣的《故事》开始;之后用《博物》带领孩子探索万物,用《修身》帮助孩子修身立德;最后用《名篇》诵响千古流传。四册在内容逐层深入,缓步带领孩子走进文言的世界;每一册又有十分巧妙、有趣的主题设置,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文言世界中的精华与精彩,让孩子在诵读中激发自身的潜能,跳出自我的小天地,走进更为广阔的世界——在文言中阅读中国。

这套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强调诵读:诵读,是古人的一种读书法,精髓在于熟读精思,口诵心惟。人是用耳朵学习语言,而不是用眼睛。那些入神地阅读的人其实是在入神地倾听;那些奋笔疾书的人,其实在口若悬河。最好的文字不是诉诸眼睛和头脑的,而是诉诸耳朵与心灵的。诵读就是深层阅读。夏丏尊和叶圣陶的《文心》十四中有言:“朝夕诵读,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义也自然了解了。”诵读也是炼性的过程。通过每日的诵读,文本中的情感、意蕴,背后的审美、价值观,都能逐渐给孩子以深层的浸润,进而逐渐内化为自己的心性、修养。长期诵读的孩子,从外在的言行举止到内在的气质神态都在悄然更新。

文章短,内容浅:大部分选篇的篇幅在150字以内,短小精悍,特别适合诵读。尤其是明清及《民国老课本》的选篇,非常接近现代语言,只有零星几个古汉语用字,甚至谈不上是文言文。小学低年级的小朋友完全不会受挫,很容易坚持;

富有审美性,给孩子美的教育:审美是未来的刚需,好品位同样重要。这套书邀请了四位知名插画师,用多元的艺术风格和童真的创作,给“喂绘本长大”的孩子以美的体验。拥有17年工作经验,清华美院毕业的设计师设计图书版式,整体版面错落有致、清晰梳朗;翻开书,不是孩子去读字,而是字会自动地、势不可挡地“跃”入孩子眼帘;

内容介绍:

《故事》——五千年的时空对话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本册从清浅有趣的童趣、智慧故事开始,培养孩子对文言的兴趣。随后在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远古神话中,带领孩子回归文明的源头,感受先民们的浪漫想象;在刻舟求剑、叶公好龙等智趣的寓言中,让孩子从故事中领会人生的哲理;在卧薪尝胆、易水送别等庄严的史传中,带领孩子走进历史的场域,领略华夏英杰们以生命书写的丰功伟绩……一则则故事,一个个人物,跨越千年的时空,走进孩子的生命,扩充孩子的生命经验,浸润孩子的精神成长。

《博物》——典籍里的中华文明

天地日月、山岳江河,这是中华文明的格局与气度;四时节气、农桑耕作、草木芳华,这是中华文明的生机与脉搏;营造器用、巧工雅艺,这是中华文明的光辉成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学多闻,通今达古,方能领略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波澜壮阔。本册按天文、地舆、岁时等十二主题,展开古代中国的文明长卷,展现古人对天地、自然以及人文的认知,打开孩子的心灵格局与人文视野。

《修身》——中国人的精神追求

“人之初,性本善”,《修身》从爱护生灵、感念亲恩开始,唤醒孩子内心的良善。随后让孩子与古圣先贤相伴,以圣贤的言语德行激励孩子一路立志、修己、为学、精进……最终成就君子人格,培育家国情怀,弘扬天地正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耳濡目染间,引领孩子修身立德,体悟中国人应有的精神追求与生命境界。

《名篇》——流传千古的不朽篇章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在古人眼中,著文立说,是意义十分重大的事。披发行吟的屈原、发愤著书的司马迁、安贫乐道的陶渊明、才华冠绝的王勃、豪迈旷达的苏轼……他们用生命之光点亮生花妙笔,或抒怀明志,或针砭时弊,或畅叙幽情,或雄辩论道。不朽的名篇,使他们在身后的千年历史中始终如群星般璀璨。沿着从先秦至明清的历史脉络,让孩子在流传千古的名篇中感受文言的优美与力量。

诗以言志,文以载道。

文言是华夏文明与文化的重要载体。让孩子在诵读文言的过程中,会一点一滴地聚积浩然之气,而机械的背诵与训练,则是揠苗助长。

正如亲近母语的创始人、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徐冬梅老师在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所说:每一篇文言里,都有一个人或者一群人,一段历史,一种言语气质。孩子们借由诵读,踏入母语的河流,感受他们的生命和气息,濡染中国精神和智慧,筑就中国文化的根基。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责任编辑 张奥希)


责任编辑 张奥希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