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全力打造中华孝文化名城和华中地区生态康养型旅游目的地
今天(5月19日)是第12个中国旅游日,为总结全市旅游业发展成效,加快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和华中地区生态康养型旅游目的地,孝感市召开全市旅游发展大会,谋划和部署了“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全市旅游业发展工作,进一步明辨形势、明晰路径、明确责任,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孝感市把旅游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抓,全市旅游业快速发展。2018年、2019年,孝感编制了《孝感市农旅融合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0)》,成立农旅融合发展领导小组,设立10亿元“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出台《孝感市促进旅游业发展奖励办法》,市本级连续三年兑现奖励资金956万元,对景区项目坚持季度拉练、“四看四比”,在全市形成大抓旅游、抓大旅游的良好氛围。面对疫情冲击,2021年孝感市接待游客人次和实现旅游收入,均恢复到2019年的90%以上,旅游收入增长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孝感市被省政府评为“与爱同行·惠游湖北”活动先进市。旅游设施不断完善,提升、新增农旅融合发展示范线20条,新建旅游厕所290座;推进智慧旅游,启动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品牌创建成效显著,全市共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个(孝感、应城),国家A级景区30家(其中4A级8家),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湖北旅游强县1个、旅游名镇2个、旅游名村11个;星级酒店达13家,旅行社36家,星级农家乐188家。融合发展取得突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旅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打造市农旅融合示范点42个。“孝感金卉庄园——黄陂云雾山二日游”荣获全省精品文化旅游线路;推出武汉城市圈旅游年卡,发行旅游年票,多项举措惠及汉孝两地民众。
会议指出,打造华中地区生态康养型旅游目的地作为孝感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写进了全市“十四五”规划和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各地各单位要紧扣目标定位,谋篇布局,化危为机,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一要强规划、抓项目、配要素。在《孝感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13-2030)》的基础上,抓紧修改完善《孝感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发展规划》,将旅游发展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相结合,统筹考虑山水林田湖路房等各种要素,科学编制各项旅游规划。要坚持产业第一、项目为王,善用市场的办法,用资源谋项目、引资本、换市场,紧盯中青旅、华强方特、湖北文旅集团等旅游“龙头”,加大文旅招商引资力度,把更多的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项目,做大增量、筑牢底盘。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厕等基本要素,完善功能,加强配套,加强交通路网、互联网+、旅游市场的互联互通。
二要创产品、育品牌、管市场。要进一步做好旅游产品的策划、规划、研发和营销等工作,丰富产品、增加体验、完善业态,提供更多更优的观光旅游产品、度假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要做到“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强化“孝感天下 情润山水”这一主体品牌,打好“孝”字牌,做活“山水”文章。要坚持用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抓旅游,加强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体系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游客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要促融合、抓结合、重整合。把“旅游+”“+旅游”作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农旅融合”“工旅融合”“文旅融合”“学旅融合”,以“三项行动”为载体,深化旅游与三次产业融合,形成“一乡一特、一村一景、一户一业态”格局。坚持全域旅游理念,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谋划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政府、社会、市场协同发力,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以人为中心,为游客提供客观所需、不可替代的消费产品,推动政企共赢。
会议强调,发展壮大旅游业是一项长期工作、系统工程,孝感旅游发展到了不进则退、慢进则弱的紧要关头,各地各部门要有紧迫感、责任感,做到“三个强化”: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将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形成“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职能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县市区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二要强化政策兑现,要进一步完善旅游业发展的各项政策,适时修编《孝感市促进旅游业发展奖励办法》,对旅游业的支持政策,要快速落实落地。三要强化机制创新,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进一步激活市场机制,引导更多的央企国企、民间资本投向旅游,调动社会各界兴办旅游、人人参与旅游。
大会还通报了孝感市2021年度旅游创建工作优秀单位,并启动了孝感“六大”旅游品牌评选活动,将从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在全市范围开展餐饮名店名菜、精品民宿、金牌导游、网红打卡地、旅游商品、研学旅行基地等旅游品牌评选活动。
(湖北广电孝感融媒体记者 陈凯歌 孝感广电台 董小伟 安陆融媒体中心 盛婷 责任编辑 谢宝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