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两件国宝“元青花梅瓶”首次聚首,来武博一次“解码”两件国宝级文物

  2022-05-10 17:17:45
分享到:

5月10日,武汉博物馆联合湖北省博物馆,共同举办“花开并蒂 梅韵江城——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博物馆藏元青花四爱图梅瓶首次联展”,两件珍贵的元青花藏品首次在武汉博物馆联袂亮相,为观众讲述同一时代里不同的文物故事。

▲两件国宝“元青花梅瓶”首次聚首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是仅存于世的以人物图案为主题的元代青花珍品,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为国宝级文物,于1987年入藏武汉博物馆,为武汉博物馆“镇馆之宝”。无独有偶,2005年11月至2006年1月,湖北省文物局组织湖北省考古研究所、荆门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钟祥市博物馆成立明代郢靖王陵墓发掘考古工作队,对湖北省钟祥郢靖王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墓中出土青花四爱图梅瓶一件,后移交湖北省博物馆永久保存。

据了解,目前全世界元青花瓷器真品只有400件左右,人物纹元青花更是少之又少,十分珍贵。“目前所出现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就只有两件,都在武汉。”武汉博物馆馆长王瑞华说,这两件“元青花梅瓶”,每一件都是都是重量级的文物,一件在江南、一件在江北,隔江相望,成就了一段“一城双瓶”的传奇。

▲展厅全景

为了策划两个梅瓶一起展出,王瑞华找到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的梅瓶出馆借展,两件距今有近700年历史的梅瓶在武汉博物馆第一次聚首。王瑞华表示,之所以策划这一展览,正是希望让观众、藏家、中小学生能够近距离地对这两件梅瓶进行比较,了解和认识这两件梅瓶背后的故事;同时,也希望借这两件梅瓶表达平平安安的寓意,特别是在防疫期间,期盼武汉市民们平安健康。

虽然两件梅瓶有一样的名字,几乎一样的图案题材,但两个梅瓶却有着各自不同的故事。

▲湖北省博物馆藏梅瓶

湖北省博物馆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见证了一段凄美的故事。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冬十一月,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四子郢王朱栋薨逝,距其赴封地郢州(今湖北钟祥)就藩仅六年。谥号为“靖”。十二月,郢王妃郭氏自尽与朱栋合葬。郢王妃出身名门,是明朝开国功勋武定侯郭英之女。郢王妃与郢王共同生活了九年,生育了4个女儿,感情甚笃。朱栋故后,郢王妃终日悲恸,想到自己寡而无子,不愿苟活于世,于是,她对着镜子,将自己的容颜画于纸上,交待宫人:等女儿们长大后,让她们凭借画像认识她们的母亲。随后,她便自尽而逝。朝廷对其“恤典加厚”,以金银珠宝敛葬其身,与郢靖王合葬。随葬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见证了这段“生同衾死同穴”的爱情故事。


▲武汉博物馆藏梅瓶

而武汉博物馆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则为传世文物,武汉博物馆馆长王瑞华介绍,1987年10月,一对夫妇抱着一只梅瓶走进位于武胜路的文物商店。店里负责收购的老师傅王协臣仔细端详了梅瓶,认定是真品后决定收购。经一番讨价还价,这对夫妇抱着梅瓶离开了,王协臣暗自惋惜。当时,还是学徒的王瑞华追出店门,跟那对夫妇说了一句收藏界的行话:“瓷器一破,不值半个。”终于成功劝说这对夫妇把梅瓶留在国家收藏机构。

展览为观众详细讲述了两件梅瓶的前世今生,并为观众解读元代青花梅瓶的发展历程、烧造工艺及特点,着重比较了两件梅瓶在纹饰上的细节差别,让观众一次“解码”两件重磅藏品。湖北省博物馆保管部主任蔡路武介绍说,这两件梅瓶看起来两梅瓶造型、胎质上相似,釉色稍有不同。他说,“一个是重量不一样,重量差个一百多克吧,省博的梅瓶重一些,形态比较丰满。青花的发色也有区别,省博的比较青翠,淡雅,而市博的梅瓶则比较浓艳,偏蓝一点。”

▲武汉博物馆馆长王瑞华

纹饰方面,两者纹饰布局一致,主题纹饰“四爱图”题材和内容相同,人物细节上有所差别,有异曲同工之妙。武汉博物馆馆长王瑞华向记者介绍说:“省博的这件王羲之爱兰,文人多爱酒,他可能喝高了,高兴了,衣服敞开了,武汉市博的梅瓶,王羲之低头欣赏兰花。纹饰上有很大的区别。再一个林和靖爱梅和鹤,在林和靖的身后,省博的没有一个书童,而市博的有一个书童,所以很形象地说,省博的是七个人,我们武汉市博物馆的是八个人。”

据了解,展览于5月6日正式开展,展出时间三个月。展览展出期间,武汉博物馆还将配合展览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梅瓶专题知识讲座及沉浸式观展活动,同时推出梅瓶系列文创。武汉博物馆馆长王瑞华表示,武汉博物馆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和创新产品让参展群众能够把记忆带回家,更深刻地多维度地了解两件梅瓶的故事。




记者:宋丽娟、刘琴沁

通讯员:丁燕

审核:徐曼

责任编辑 杨旭宇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