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麻城龟山镇:发展特色产业+ 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春光好,农事忙,产业兴。黄冈麻城市龟山镇磨子山村茶文化产业园里,3000余亩茶园已经披上了绿装,茶农们正在其间采摘春茶,到处呈现繁忙景象;在茶叶加工厂,工人们正在加工制作新茶,满是茶叶的清香。近年来,龟山镇以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产业强镇为主题,建设特色茶街、特色民宿、绿色观光茶园、温泉生态度假园,结合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大力拓展茶旅游、茶休闲、茶康养。据悉,该镇还成功举办了茶文化旅游节,开展“茶歌”“茶艺”“茶赛”等系列活动,以茶为媒、以节会友,成功走出了一条以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
特色产业+优势,挖掘发展新潜力。特色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是产业发展的目标,两者有机结合形成的特色优势产业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特色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更要最大程度挖掘其特色价值。龟山镇结合当地海拔高、光照长、湿度大、降水足、土壤肥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综合考虑现实基础和长远定位,精准锁定“茶叶产业”为其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按照“小产品、大市场”的发展思路,统筹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在该镇磨子山村、熊家铺村先后投资300余万元高标准建设绿茶文化产业园,发展优质高效茶园1200亩,改造老茶园780亩,新建1个茶叶加工厂,招引1家产业链配套企业,实现区域优势、质量优势、特色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蹄疾步稳。
特色产业+创新,激发奔跑新动能。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近年来,龟山镇始终坚持绿色创新发展理念,对现有茶园进行提档升级和扩建,支持市场主体打造现代化、标准化的育苗基地和生产基地,改造加工车间,改进制作工艺,升级原有品种,与省农科院合作培育“鄂茶一号”,进行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识认证,引进黄金芽、白茶等优良品种,不断擦亮“龟山岩绿”和“麻城红”区域公用品牌,逐步形成以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企业品牌为支撑、产品品牌为基础的现代农业品牌体系。同时,坚持“农业产业化、产业规模化、农旅一体化”的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子,延伸整合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逐步形成集种植、采摘、加工、销售、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开拓了产业发展新空间。下一步,该镇还将积极争取中国乡村文化振兴示范基地挂牌,着力打造熊家铺茶旅小镇4A级景区、长寿湖文旅休闲产业园、巾帼创业示范基地、上河茶溪公园,真正实现从“一产独舞”向“三产联动”转变,全面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特色产业+民生,拓宽致富新渠道。一业兴,百姓旺。龟山镇始终将茶叶产业发展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支点,激活乡村振兴“源头活水”。一方面,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构建农业产业联合体,积极推广“服务型龙头企业+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合作社+适度规模家庭农场+农户”的“六统一分”(统一种植、统一配套、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分户经营)经营模式,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当地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发展的增值效益,不断增强农民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实现了多方力量的“共生共享共赢”。绿茶文化产业园已带动磨子山村、熊家铺村246户贫困户脱贫,为30个贫困家庭人口提供就业岗位,户均增收12500元以上。今年,合作社还与120户贫困户签订收购合同,以高于市场价格标准收购新鲜茶叶,年人均可增收2000元以上。另一方面,坚持产业发展既有速度、更高质量,将兴产业与兴文化、兴生态、兴改革、兴建设、兴治理等有机结合,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积极开展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发展群众自治组织,引导村民在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改善中,自主发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让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让农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当前,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龟山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紧紧抓住特色产业的“牛鼻子”,下足“绣花”功夫,踔厉奋发,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书写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答卷。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郑聪 通讯员 喻良 杜佳琳 责任编辑 谢宝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