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云

10万人亲测,“0糖”“0卡”不仅不减肥,甚至增加癌症风险!

2022-04-10 14:29:30 
分享到:

近日,国际著名医学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医学》(PLOS Medicine)刊发了一项超10万人参与的队列研究,发现人工甜味剂,尤其是阿斯巴甜和乙酰磺胺酸钾(俗称:安赛蜜),与总体癌症风险增加正相关。

而这些物质作为“代糖”,是“0糖”“0卡”饮料、早餐麦片、酸奶、冰激凌等食品中常见的食品添加剂。

图片来自Plos medicine

这项研究总共纳入了102,865名参与者(女性约占78.5%),平均年龄在42.2岁,通过网络调查的形式详尽地收集了这些参与者的健康信息,包括:身高、体重、疾病史、家族史、用药史、体育锻炼情况、生活习惯和社会人口特征(性别、出生日期、教育水平、职业、吸烟史及生育史)。

参与者们平均追踪年限为7.7年,在这一期间,共出现3358例新发癌症,包括982例乳腺癌,403例前列腺癌和2023例肥胖相关癌症(结直肠癌、胃癌、肝癌、口腔癌、咽喉癌、食管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和前列腺癌)。

在调整校正了其他影响因素,如肥胖、吸烟、合并疾病及其他饮食因素的情况下,得到分析结果显示:

与无摄入组相比,摄入更多人造甜味剂的参与者全癌风险增加了13%(HR 1.13,95% CI 1.03-1.25,P = 0.002)。

各类人造甜味剂致癌风险还有所不同,阿斯巴甜和安赛蜜可分别引起全癌风险增15%和13%,而三氯蔗糖与癌症风险的关系并不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摄入阿斯巴甜增加乳腺癌风险最高可达22%,增加肥胖相关癌症风险最高可达15%。

因此,通过将所有添加了人造甜味剂的食物纳入考量,并比较了不同种类的人造甜味剂的致癌风险,这项大型人群调查实验最终证明了:

一直以来我们视为健康并广泛添加于食物之中的人造甜味剂会增加癌症发生率,阿斯巴甜尤为显著。

研究者表示:人造甜味剂存在潜在的健康危害,并不能作为替代添加糖的安全产品。虽然还需要更多实验探索人造甜味剂致癌的内在机制,但这项结果为欧洲食品局和全球其他卫生机构重新评估这些人造甜味剂的安全性提供了新的信息。

0糖0卡的人造甜味剂刺激食欲?

在过去几十年,全世界甜食消费在不断上升,伴随着肥胖、II型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心脏代谢疾病发病率提高。

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了糖的危害,在“减糖”浪潮的推动下,既有甜味又不含糖的0卡糖异军突起,成为甜食爱好者的健康选择。

除了天然甜味剂,市面上更多的还是价格低且甜度高的人造甜味剂。

和添加糖相比,人造甜味剂几乎没有卡路里,同样的一罐可口可乐,普通版热量接近600千焦,而添加了人造甜味剂阿斯巴甜、安赛蜜的无糖可乐则几乎没有热量。

另一方面,人造甜味剂不是碳水化合物,和糖不一样,摄入人造甜味剂后并不会提高血糖。

然而,0糖0卡的人造甜味剂真正改善了人们的健康吗?

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在动物实验中证明了人工甜味剂能够刺激食欲,反而让果蝇吃得更多。

美国也有研究调查了7000多名2-17岁的人群无糖饮料摄入情况,从1999年到2012年,儿童和青少年无糖饮料消费量增加了200%,选择无糖饮料的参与者日常摄入的卡路里和选择含糖饮料的参与者相比竟然没有太大差异。也就是说,无糖饮料并没有减少这些人的卡路里摄入,喝无糖饮料的孩子,会通过其他食物摄入更多的糖分和卡路里。

“0卡0糖”的标签,成为了消费者“可以多吃一点”的庇护,和追求健康的目的背道而驰,因此美国心脏协会提出:不建议儿童长期饮用无糖饮料。

来自“自然”的甜味剂更健康吗?

最早“翻车”的“自然”代糖,应该是木糖醇了。美国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的儿科医生及教授米里亚姆·佛斯曾经花了7年时间,对6000个受试者进行观察,最终发现,这种从木材中提取出来的代糖也会使三酰甘油值升高,使“好胆固醇”减少300%。容易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蔗糖衍生物三氯蔗糖,也曾有体外实验表明其有增加小鼠患恶性肿瘤和造血系统肿瘤的风险。也有研究认为,这种物质会干预肠内细菌和消化酶,导致肠炎。

赤藓糖醇是一种糖醇,可以从海藻、苔藓里提取,也可以化学合成,其甜度只有蔗糖的70%到80%,热量是蔗糖的0.64%,可以在饮料、乳制品,以及糖果、巧克力等食品中广泛应用。从全球报告的情况看,过敏反应较为常见。

根据日本研究者报道,这种代糖1990年就在日本获准用于食品,如今每年都有差不多1.25亿人,吃掉50亿份以上的含有赤藓糖醇的甜食。

他们也早已发现赤藓糖醇引发过敏的问题。尽管诱发过敏的机制尚不清晰,但是已有数据显示,其在日本诱发过敏的概率低于1人/100万人口。

欧洲在2021年5月首次报告了赤藓糖醇引发过敏病例。根据报告,患者是一名61岁的女性,2014年2月曾经在吃冰淇淋等甜品后出现过敏反应,主要症状包括皮肤反应伴全身红斑、口周和舌部水肿、躯干和上肢荨麻疹等。

5年后,这名患者在吃无乳糖巧克力冰激凌时,再次出现过敏反应、皮肤潮红、荨麻疹、呼吸窘迫、心动过速和低血压。经流行病学调查,赤藓糖醇为过敏原。

此外,韩国、墨西哥等国也都报告过赤藓糖醇过敏的病例,表现为气喘、咳嗽、皮疹、眼睑水肿等,经过治疗可缓解。

另据Nature发布的一篇关于赤藓糖醇肠道耐受情况的研究报道显示,相比蔗糖,如果以液体形式摄入20克到35克赤藓糖醇耐受良好,没有症状,如果摄入量达到50克,就会有腹泻、恶心等情况。

而欧盟食品科学委员会也曾于2003年提示,低龄消费者过量摄取赤藓糖醇有导致腹泻的风险。2015年,该委员会再次公布指导意见,认为按照1.6%添加至饮料中不会产生腹泻风险,其公布的添加到低能或无添加糖调味饮料中的限量是16000mg/kg。

这也意味着,并没有绝对安全的食品添加剂,也没有那么多“鱼和熊掌”兼得的好事。

(长江云综合 责任编辑 王佳薇)

0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