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尔·柯察金”吴运铎:一生艰苦朴素 把一切献给党
有这样一位兵工专家,他只有小学文化,却是新四军兵工事业的创建者,也是新中国兵器工业的开拓者。他在生产与研制武器弹药的过程中多次负伤,却仍坚持战斗在生产第一线。他的一生是“把一切献给党”的一生,也是艰苦朴素的一生,他就是被誉为中国“保尔·柯察金”的吴运铎。
吴运铎,祖籍湖北汉阳,也就是现在的武汉市蔡甸区,1917年生于江西萍乡,父亲在安源煤矿上工作,家庭虽然困难,但望子成龙的父亲,仍然坚持把吴运铎送去读书。看着父母每次为了凑够他的学费而节衣缩食,吴运铎心里总是酸酸的,从此以后,无论在多么艰难的日子里,他都不畏艰辛、奋发学习、锤炼本领。
记者:“坐落在武汉市蔡甸区野战国防园内的吴运铎纪念馆里,一尊铜像巍然耸立,上面六个大字金光闪闪,‘把一切献给党’,其中提到的‘一切’还得从他15岁那年说起。”
15岁那年,父亲突然离世,让一家人原本贫苦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从小经历各种磨难的吴运铎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乐观面对各种困难,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解说员:“为了继续维持家里的生活,吴运铎在安源煤矿做苦工补贴家用,但是不想放弃儿时兴趣的他,在繁重劳动的间隙,他把车间里的一个小阁楼打扫干净,当成‘书房’兼‘实验室’,把装机器的破木箱翻过来当书桌,又用省吃俭用的钱买来一些工业小丛书,学习机械知识。
1939年,吴运铎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加了新四军,被派到某修械所,自此开启了他的兵工生涯。那时兵工生产条件非常地简陋,他带领工人们克服种种困难,为前方部队制造弹药。
解说员:“有一次,他在修复弹药,雷管突然爆炸,他的左手被炸掉4根指头,左腿膝盖和左眼都被炸伤,但他知道前方需要弹药,伤口还没愈合,他又急匆匆回到兵工厂,在他的带领下,兵工厂成功研制出了平射炮,枪榴弹和各种地雷,为提高部队战斗力作出重要贡献。”
吴运铎随后又三次负伤,全身上下100多处伤痕,体内还留有几十块弹片。他以扎实的过硬军工本领,为人民军队的队兵工事做出巨大贡献。但他从不以功臣自居,始终坚守在生产科研第一线。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千方百计医治吴运铎的病痛,而他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廉洁自律的作风。
解说员:“一次住院期间,吴运铎的体重已经过轻,医护人员动员他转干部病房,可他坚决不同意,他说“我参加革命,并不是把自己存在银行里,打算捞一笔优厚的利息。”
记者:“吴运铎朴素惯了,他总是穿着一身‘很土’的毛蓝布衣衫。一次他去医院看病,大夫拿着他的病历,笑着说:“估计你这位农民兄弟自己肯定不知道,你不仅和科学家吴运铎名字一样,连近视眼的度数和受的伤残情况都一样。”
1951年国庆前夕,吴运铎作为特邀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周恩来总理握着他的手说,“你就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由此,他的名字开始传遍祖国各地。
解说员:“关于吴运铎, 我们听说还有这样一则故事,改革开放初期,老家的亲人专门到北京找到在兵器工业部当领导的吴运铎,希望能特批一批钢材发展地方乡镇企业,但他坚持公私分明,坚守工作纪律,拒绝为他们打招呼,最后提出利用钢厂边角余料生产铸钢的方法,解决了乡镇企业用钢难的问题。”
吴运铎一生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对党内不正之风更是疾恶如仇。他始终坚持以身作则,从来不搞特殊化。一直到去世,还是住在家属大院里。
解说员:“多少年来,吴运铎吃饭就是在楼下买点包子、花生豆、熟菜。家乡来人也是如此,生活非常简朴。他平时外出,就是怀揣一张月票,和大家一起挤车,不用配给的公车。他写给别人的信件,没有一张公用的信纸、信封。许多信封是自己糊的,甚至是用过后翻过来糊的。”
离休后,吴运铎身体每况愈下,但他只是在实在挺不住了的情况下才到医院治疗,而且只住普通病房。他不仅严格地要求自己,对待家人也是一样,从不要求组织特殊照顾。
解说员:“有一次,老伴陆平在照顾他的过程中摔伤,有同志建议请组织安排人员来护理,被他严词拒绝:尽量不为自己的事给组织上添麻烦,这算是我唯一的贡献了。”
1991年5月2日,吴运铎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他把一切献给了党、献给了祖国,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2009年,他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9年,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
记者:“他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是他克服文化低、身体残疾的困难,写成了近10万字的自述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仅中国工人出版社就先后51次印刷,发行量多大530余万册,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党员干部:“身残志坚的吴运铎同志一生为了我们党的发展和军工事业无私奉献、舍生忘死,“把一切献给党”的精神,“艰苦朴素”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励我们勇往向前。”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郑淑俊 王旭 通讯员 周昶 责任编辑 张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