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毛泽东儿媳刘思齐同志逝世,曾说“武汉是主席最喜欢的地方”

  2022-01-08 14:54:36
分享到:

2022年1月7日凌晨1时47分,刘思齐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刘思齐,又名刘松林,1930年3月2日出生于湖北,是毛岸英的妻子,刘谦初烈士和张文秋的女儿。刘思齐的母亲张文秋是毛泽东的革命战友,1927年,在武汉召开的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见到张文秋,说:如果你生了女儿,我们就要“结亲家”。

似乎是上天眷顾,1930年3月2日,张文秋生下一名女儿,取名刘思齐。

毛泽东认烈士后代刘思齐为干女儿

刘思齐的名字取自她的父亲刘谦初(早年毛泽东的战友)。1931年,刘谦初担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时,因被叛徒告密,曾与妻子张文秋一起被敌人逮捕入狱。当年4月5日,刘谦初遭军阀韩复榘枪杀。临刑前,他唯一的遗言是对张文秋说:“给孩子取名‘思齐’。”

1938年春节,毛泽东在延安观看话剧《弃儿》。当他知悉扮演小主角的女孩,便是刘谦初的女儿时,郑重其事地交代说:“思齐是烈士的后代,我们都有责任好好培养她。”接着他抱起思齐说:“我做你的干爸爸,你做我的干女儿,就这样一言为定了。”

毛泽东把“娃娃亲”变成现实

1946年,毛岸英秘密回到延安,遵照父亲的嘱咐,去乡村劳动。建国后,毛岸英在北京机器总厂任党支部副书记。

1948年5月,毛岸英与刘思齐在平山县西柏坡村确立了恋爱关系,1949年10月15日,毛岸英和刘思齐的婚礼在中南海菊香书屋的西房里举行,将“娃娃亲”变成现实

据《人民论坛》报道,新中国刚成立,毛岸英和刘思齐结婚,毛泽东力改旧习,喜事简办,将自己1945年重庆谈判时穿的大衣作为礼物送给新人,并风趣地说:你们结婚了,我很高兴。可我又没有什么东西送给你们。这件大衣送给你们俩,略表我的心意。以后岸英白天穿,晚上你们俩盖,也算我送了礼物给思齐了。

资料图 毛泽东与毛岸英(右二)、刘思齐(右一)

据湖南客户端文章《张文秋:石门媳妇、毛泽东的“双儿女亲家”》介绍,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与毛岸英弟弟毛岸青的妻子邵华,是同母异父的姐妹。姐妹俩共同的母亲张文秋,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曾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多年,是一位老革命家。张文秋在革命生涯中经历了失去两任丈夫的痛苦和两次入狱的磨难,但她始终对理想忠贞不渝。她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毛泽东的两个儿子,因此她是毛泽东的“双儿女亲家”。

毛泽东常念“思齐儿”,一直有信必复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毛岸英参加志愿军,于1950年11月25日不幸牺牲于朝鲜。

资料图 毛岸英与刘思齐

在毛岸英牺牲后,刘思齐把悲伤硬是压在心头,把眼泪咽到肚子里。然而,毛泽东深知她的心情,看着她日渐消瘦憔悴,常常劝慰她说:“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不能因为岸英是我的孩子,就不应该为中朝人民而牺牲。”自从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公开后,毛泽东对她说:“今后,你就是我的大女儿。”从那时起,毛泽东格外疼爱她,时常亲自过问她的衣食住行。在每次通信中,总是称她为“娃”、“亲爱的大女儿”、“思齐儿”。

从家书可以看出,毛泽东对大儿媳刘思齐,展现的是更多的“慈”。不是己出,胜似己出。他在家书中常常直呼“思齐儿”“女儿”“娃”,有时以“亲爱的思齐儿”相称,意在给“女儿”以更多的父爱,缓解她失去丈夫后的孤寂和苦痛。1961年6月13日,毛泽东在以“女儿”相称的一封信中还这样写道:“你为何老劝不听呢?下决心结婚吧,是时候了。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高不成低不就,是你们这类女孩子的通病。是不是呢?信到,回信给我为盼!”这位日理万机的公公,百忙之中还不忘关心儿媳的改嫁再婚之事。言辞恳切,并作跟踪,令人动容。

对这份不寻常的父爱,刘思齐曾在2013年12月17日录制“我眼中的毛泽东”节目时说到,毛岸英牺牲以后,我一直没有考虑个人问题,并不是因为舍不得毛泽东的家里地位,而是我走不出对岸英的感情。每次想到毛岸英的牺牲,都非常痛心,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再去谈恋爱,怎么再去想组织家庭?

刘思齐回忆,毛主席总觉得我要一天不结婚,他好象就总有一个未了的事情没办。他的关心并不带有任何的压力,主席曾写信告诉我,要考虑自己的生活,不要固执了,应该考虑要重组家庭了,这就是催我结婚。

毛泽东让思齐改嫁改名,亲笔“贺匾”

在毛泽东的敦促下,刘思齐于1962年初,与空军学院教师杨茂之重建了家庭。毛泽东还亲手书写了“贺匾”: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毛泽东了却了作为父辈的一桩心事,高兴之余风趣地对刘思齐说:“以后不要疏远父子之情哟,你不是我的儿媳妇,还是我的女儿嘛!”婚后,从平凡归于平凡的刘思齐改名为刘松林,像告别她的青春一样,去掉了“思齐”。

而后,刘思齐与杨茂之生有两子两女,其中长子叫杨小英,是为怀念毛岸英起名的。后来刘思齐分配到军科院工作,直至退休。

刘思齐常回家乡,称武汉“无可替代”

晚年的刘思齐曾多次来到武汉,2009年,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16周年,全国毛泽东纪念馆的负责人齐聚武汉,举行毛泽东思想研讨会。开幕式上,刘思齐回忆起毛主席,不禁潸然泪下。刘思齐说,“能在主席生前工作、居住过的地方缅怀他,是莫大的幸福。”

2009年刘思齐(右三)在武汉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曾在武汉横渡长江18次,为后人留下了这篇著名词章《水调歌头·游泳》。

此后,“横渡长江”就成了武汉的一项保留活动,渡江活动变成了“渡江节”。每年的7月16日,来自世界各国的“泳”士齐聚武汉,击水中流。

刘思齐曾表示,“武汉是主席最喜欢、来得最多的地方。在我们的心目中,武汉是无可替代的。”

老人家,走好!

(长江云综合 责任编辑 王佳薇)

责任编辑 王佳薇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