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书香 | 恩施高中的红色基因
作为恩施高中毕业的一名学子,也作为回到母校从教27年的一名教师,我深深热爱着母校。
多年来,我持续不断搜集、阅读恩施高中的校史资料,不断加深着对母校的认识。
今天的恩施高中,已经是一个拥有710余亩美丽校园,有着350余名教职工、180余名党员教师、78个教学班4200余名学生的湖北省一流高中。
但我在阅读校史过程中,却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在历史的细节处,还有一个你所不知道的恩施高中!
这个你所不知道的恩施高中,由一系列精彩故事构成。这里,我讲述两则故事。
01
1940年,何功伟指导恩施高中党支部的工作
凡恩施人,大多熟知何功伟——这位受周恩来直接领导,26岁差4天即牺牲的中共湖北省委(当时称中共鄂西特委)第31任书记的光荣事迹。
在阅读《何功伟烈士纪念文集》时,我惊讶地发现,该书最后附录的《何功伟烈士年表》中,赫然写着:一九四O年十月,(何功伟)去金子坝会见恩施高中党支部书记夏木三,要求将工作重点迅速转移。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恩施高中从诞生那天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在学校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校史记载:“1937年12月,南京失守。1938年5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徐州,进逼武汉。1938年7月,当时的湖北省政府主席陈诚决定把全省公私立中学合并,组成湖北省立联合中学,下设22所分校,校长、副校长分别由省府主席陈诚、省教育厅厅长陈剑修兼任,带领联中向恩施西迁。1938年12月12日,恩施分校(即今恩施高中)在原省立恩施十三中(校址在梓桐巷道台衙门——解放后恩施县人武部所在地)开学上课,这标志着恩施高中的正式诞生。1939年初,恩施分校迁到金子坝,借用民房作教室、宿舍。1940年,高中部3个年级共9个班,学生400余人。”
谁曾想到,就在这400余名学生中,从1938年11月到1940年11月,在中共鄂西特委领导下,先后建立了地下党支部三个、直属党小组两个,有共产党员36人。也就是说,大约每11名学生中,就有一名共产党员!
校史记载:“就在恩施分校招生组建过程中,1938年11月,当时中共鄂西七区工委兼青年部长魏威就先后派地下党员李琪、田琪、黄宗俊、李祖霞、李国治、秦国雄等,考进恩施分校高中一部读书,组建了第一个地下党小组,1939年扩建为高中一部党支部,随后又建立高中一部第二个党支部、高中二部党支部。”
在抗日大背景下,党支部带领同学积极慎重地开展各种抗日进步活动:帮助“生活书店”推销《新华日报》;组织进步同学参加“读书会”,学习进步书刊;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如组织歌咏会、办壁报等,扩大抗日救亡的影响;敌机轰炸恩施时发动同学积极参加救护受伤群众,捐献衣物;发现和培养入党对象;组织党员学习,教育党员提高警惕性,增强组织纪律性,保护党的组织。
1940年6月,日寇西侵,宜昌沦陷,作为省府所在地的恩施,成为湖北省政治军事中心,国民党政府加紧对恩施的全面控制,加紧对鄂西地下共产党组织及其活动进行破坏与镇压。
中共中央提出“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十六字方针,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何功伟到金子坝,会见恩施高中党支部书记夏木三,传达中央指示。1941年1月,青年教师肖萸、学生冷裕保被抓走,嗣后,有的学生被抓、有的失踪、有的逃走,一时人心惶惶。
1941年2月,时任中共恩施县委宣传部长冯夷叛变自首,夏木三等先后在恩施被捕,黄宗俊、李琪先后在秭归、宜昌被捕。恩施高中的地下共产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损失惨重。
但党在恩施高中播下的火种,播下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斗争精神,在师生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恩高人记住了那些有代表性的名字:李琪、黄宗俊、黄生智、黄明才、夏木三……正是以他们为代表的36名学生党员,为恩施高中留下了红色火种和红色基因。
02
1949年,为学校指明方向的一封信、两个人
1949年11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鄂西。
国民党省府当局一再责令恩施高中(还有恩施师范和恩施农校)迁往利川上课,校舍也被国民党军队宋希濂部占驻了一部分。社会秩序混乱,特务横行。
11月4日学校停课,学生全部离校。在这种形势下,学校该何去何从?
在历史转折关头,中国共产党的一封信、两个人,及时为学校指明了发展方向。
老教师刘文章在《回味和铭记》一文中回忆:“就在此时,刘厚章(当时恩施高中校长)收到当时在宜昌地下党工作的万程(刘厚章的学生)的亲笔信,内容是说明解放形势大好,望刘厚章能保护校产、安定人心等。刘厚章及时找我和吴定源、刘贵程(图书管理员)等人商议,决定一是暗中动员学生不离开,二是伺机封存校产、轮流看护。”
就这样,校长刘厚章一方面同国民党当局虚与委蛇,同意迁往利川,另一方面则成立“恩施高中留施办事处”,暗中组织留校教职员工护校队,准备迎接解放。
1949年11月6日,恩施山城解放。
刘厚章在《解放初期的恩施高中》一文中回忆:“记得解放后的第三天,我去军政办事处报到,中共恩施地委宣传部部长密加凡同志接见了我。他个子不高,30岁左右,灰棉布冬装,布胶鞋上还带有黄泥。当时,他和蔼地给我讲述党的教育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希望我们早日复学开课。”
“就此,我们恩高的全体教职员工一律留用,旋即发出通知,召回回家学生,我校于1949年11月下旬,正式复课。”
“复课几天后的一个早晨,有位身着旧灰棉制服的人来校见我,询问学校情况。我不知此人是谁,一位身佩手枪的通讯员告诉我:这就是周专员。以前,我只在政府布告上见过‘专员周敬学’的字样,绝未想到当时站在我面前的首长就是周专员。他请我找来未上课的教师,到会议室见面后,就从党的教育政策讲到学校发展远景,还询问师生生活情况,征求大家对政府的意见。告别时,还一再嘱咐大家:‘有什么事,请到专员公署来找我。’态度非常诚恳谦和。后来,我果真为了学校的经费去找过他,他热情接待,并且帮助解决了问题。”
“恩高复课时,连同湘西、川东返校的学生,一共200人左右。”
校史还记载了新中国建立后校党支部的恢复、发展和逐渐升格的故事。
1954年,恩施高中被列为省属18所重点中学之一。1978年春,被确定为省首批20所重点中学之一。
从1938年以来的83年中,学校校址经历了梓桐巷、金子坝、黄家峁、龙凤坝四个地方,共毕业学生近4万人,其中,解放前毕业学生1246人,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毕业学生3万多人。
在已走过的83年历程中,恩高人用汗水和智慧,凝聚成了宝贵的“恩高精神”,成为恩施高中优良传统、校园文化的精髓。
恩高精神就是爱国进步的精神,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师生共进的精神,是改革创新的精神。铸就这些精神的关键,就是背后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
回望来路,我们感恩。展望未来,我们自信。我们定会汇入民族复兴的伟大潮流,演绎新的传奇、新的精彩故事!
来源:“恩施日报”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 伍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