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推动农民工入会 这些工会组织这样做

  2021-09-03 22:00:23
分享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就做好农民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最大限度把农民工吸收到工会中来,使他们成为工人阶级坚定可靠的新生力量。”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委的相关工作部署,9月3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推进农民工入会工作视频会议,就推进农民工入会工作进行部署。会上,鄂州、天门、宜昌、中建三局、中铁大桥局等5家单位,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做了交流发言。

我们一起来看看各单位是怎么做得。

鄂州市总工会:探索农民工入会服务新模式 助力鄂州花湖机场建设

鄂州花湖机场项目,是中国航空快递连接世界的门户,是国家重要生产力布局,也是我省“一号工程”,项目总投资为320.63亿元,计划于2021年年底实现“建成校飞”。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第四、亚洲第一的专业货运机场。目前,机场项目共有参建单位88家,参建农民工10621人。鄂州市总工会将农民工入会工作作为服务花湖机场建设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创新举措,实现了机场项目工会组织、农民工会员数量双提升。

坚持党建工建相融合,织牢联系农民工的“纽带”

(一)强化思想认识。组织“主席宣讲团”、“劳模先锋行”、“职工宣讲队”深入机场项目工地开展党史主题宣讲32场次,覆盖农民工6300人次,综合运用“微党课”、“短视频”、“流动课堂”等农民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农民工讲好党史、工运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使农民工深入了解工会、认识工会,充分调动农民工入会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凝聚在党的周围。

(二)加强区企联动。将党建工建、农民工入会工作纳入临空经济区机场各项目部党建工作目标考核和区级工会“职工说了算”重点工作考评,指导临空经济区总工会与机场建设各单位工作联动、机制联创,推动各项目部建会和农民工入会。

(三)创新入会模式。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大、身份复杂等特点,依托各项目部工会延伸至各外包单位成立临时工会小组,建立工会组织架构,接受项目部工会统一领导,简化入会手续,开辟农民工入会“绿色通道”,完善农民工入会台账。如:中交二航局机场基础设施EPC项目参建500余名农民工按此模式实现全员入会。截止目前,临空经济区新增项目部工会56家,下设临时工会小组133个,登记农民工会员8072人,入会率达76%。

农民工入会后,又怎样为农民工做好维权,做好服务呢?

(一)建立维权反馈处置机制。联合机场公司工会开发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反馈平台,督导各项目部建立劳资管理员制度和分包负责人蹲点制度,针对平台上的问题,做到第一时间核实情况、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第一时间反馈结果。

(二)实行工资发放直达制度。积极推行进场实名制认证和工资“一卡通”发放工作,督促机场公司与银行、各标段总包单位签订三方协议,对农民工工资专户资金进行全程监管,工资定期直达农民工本人“一卡通”账户,实现快审快付。截止目前,机场项目实现工资“零拖欠”、人员“零上访”。

(三)做优关爱服务项目。筹资87.4万元开展“暖心三送”关爱行动,对机场公司39个在建项目3870名农民工进行普遍慰问。联合区总工会开展“遵法守法·携手筑梦”普法行动13场次,惠及农民工2000人次。推动中铁北京局等23个项目部建成“农民工之家”、“户外爱心驿站”、“心灵护航室”等服务站点45个,创新开展“集体生日”、“积分兑享”等暖心活动,切实提升农民工安全感、幸福感、归属感。

(四)大力实施提能工程。指导机场重点项目开展“百日攻坚”劳动技能竞赛,推广冠军晋级赛、明星员工赛、班组达人秀等新颖赛法,努力提升竞赛吸引力和农民工参与度,在助力加快机场项目建设中,提升农民工整体素质。

天门市总工会:抓基础 管长远 最大限度发展农民工入会

天门市总工会举全会之力推动农民工相对集聚的“两新”组织、“三新”领域和非公企业建会,最大限度发展农民工入会,始终保持了“农民工会员数量明显增加、农民工组织化程度明显提升”的工作态势。

如何把更多的农民工加入到工会?

(一)把农民工入会列入市总重大事项和重要日程安排。做到早谋划、早部署、早落实,逐年突破在建项目、“两新”组织、“三新”领域等不断变化的热点难点,做到每年都新建一批工会、新发展一批农民工会员。

(二)突出主攻方向。坚持以百人以上企业、有政治安排企业、“三上”企业等组织化程度较高、农民工聚集的企业为主要工作方向,体现“应建尽建”的要求,争取这些企业在最短时期内规范建会,搭建发展农民工入会的承接平台。全市56家百人以上企业,发展会员11865名,农民工动态入会率常年保持在87%以上水平。

(三)注重覆盖小微。推进区域性工会组建,面向25人以下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开展建会入会工作,对全市26个乡镇(办场园)提出统一要求,每个地方组建1家“民营企业联合工会”,覆盖占全市企业总数72%的小微企业,吸收21000多名农民工入会。推进行业性工会组建,借力相关市直主管部门,相继组建了市快递行业等7家行业工会联合会和联合工会,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工入会渠道。

(四)创新入会方式,做好入会环节服务。一是针对灵活就业和零散务工人员求简怕繁的心理特点,探索推行以公示入会为主的入会方式。二是辅导建会。针对新业态企业工会工作能力不足的实际,市总成立工作专班,分别编制快递公司、物业公司建会入会的快捷模板,协助企业起草文件资料、酝酿工会干部人选,帮助把控筹备建会关键环节。把农民工入会集中行动,纳入到市总对乡镇工会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实行下拨补助经费与考核结果挂钩。

(五)每年8月至11月,长态化开展“强基层、补短板、增活力”集中建会行动。近三年,非公企业工会建设水平逐年提升,年均新增单独建会的企业工会21家,新建工会“三亮”率达90.3%,年均发展农民工会员1317人。

(六)重点推进新业态就业的农民工入会。主要负责人经常性深入有关市直部门和乡镇狠抓督办落实,合力攻坚取得重大进展。今年以来,新建市房产服务、市道路货运、市商场信息服务、市物业家政服务等4家行业工会,发展会员2832名。

如何为入会后的农民工做好服务?

(一)实行“会、站、家”一体化工作思路。三年推荐评选非公企业工会先进单位67家。在乡镇工会落实“专兼挂”安排中,凸显农民工政治权益保障,快递、物业等“三新”领域工会干部在“三个委员会”任职占比达到9.9%。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帮助566名农民工顺利返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企业”活动促进农民工生产生活环境改善;爱心消费专项资金245万元全部发放至233家非公企业,惠及农民工会员12872人次。

(二)加强指导,提供经费保障。近三年累计下拨非公企业工会补助经费37万元,支持行业(企业)开展建会筹备、阵地建设等工作。从组建专项经费中安排资金6000元,用于房产服务行业联合工会等新建行业工会的办公开支等工作事项。每次开展送清凉、送温暖、困难职工帮扶、金秋助学等活动,优先安排新就业形态群体行业(企业)工会,帮助新建工会迈好从建会到建家的第一步。

(三)加大投入,倾斜帮扶资源。困难职工帮扶对象中农民工占比逐步上升至56.5%,实现常态化的覆盖。为美团外卖新加入的农民工会员赠送每人100元意外伤害保险的“入会礼包”,为参加韵达快递公司工会组织的首次工会活动的55名农民工快递员赠送“节日礼包”。从组建专项经费中落实1.5万元,支持快递行业工会购置服装、旗帜,组建方队,参加全市职工运动会,助力农民工转换角色、融入城市。

秭归县总工会:成立秭归在宜农民工服务中心  做好他乡务工人员的服务

目前,秭归县在宜昌打拼的农民工已达到了约4.2万人,其中流动党员800余名,主要分布在建筑、交通、服务、餐饮等领域。从2013年开始,为更好维护服务在宜昌务工的农民工权益,秭归县委组织部、县总工会推动成立秭归县在宜农民工服务中心党委和秭归在宜农民工服务中心,12个乡镇党组织成立在宜流动党支部,54个党小组,139个服务联络点,服务阵地达1380平方米。

中心组建“一站一室一队”的公益服务团队:一站是王华君农民工服务站,为自愿为秭归老乡服务的成功创业者搭建平台,领办老乡求助事项,实施自我服务;一室是王华君劳模创新工作室,凝聚社会工作者人才,研究策划各项活动,实施自我教育;一队是王华君志愿服务队,定期围绕社会治理重难点工作,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施自我管理。中心还成立了建筑行业协会、服务行业协会、新就业创业群体协会,覆盖60余家小微企业、5000多名秭归籍农民工。

中心积极开展“五帮”志愿服务,让流浪的心“安家”

(一)帮思想,让农民工“红”起来。服务中心宣讲团坚持开展“三进”(进社区、进企业、进工地)活动,共开展党的十九大、党史学习教育等宣讲430多场次,举办业务竞赛、岗位示范、道德讲堂、红色教育基地主题实践等活动,受众3万多人,新发展党员71名,149名农民工递交入党申请书。

(二)帮双创,让农民工“干”起来。服务中心当“红娘”,优化整合线上线下就业信息渠道,带动4000余名秭归籍农民工在宜就业,争取贷款200余万元,支持20余人成功创业。组织开展流动党员示范商户、示范岗位等先进典型评比活动,涌现出郑鲲鹏、王伟等一批踏实务工、诚信经营、艰苦创业的典型。

(三)帮维权,让农民工“稳”起来。针对农民工讨薪难、维权难等问题,积极争取宜昌市司法局和宜昌市律师协会支持,成立由23名法律顾问组成的法律援助工作站,建立常态化援助和每周五“律师接待日”制度,参与调解矛盾纠纷98起,依法维权金额1890多万元。

(四)帮解困,让农民工“乐”起来。建立“化愁事+解难事+帮急事”的帮扶制度,连续8年举办献爱心活动16次,为284名贫困家庭大学生筹集爱心学费90余万元,助销价值1350万元的本土农产品,建立与教育主管部门沟通协商机制,有效解决了农民工子女托管难、上学难问题,实现农民工子女100%就近入学。

(五)帮成才,让农民工“强”起来。依托市总工会培训基地,开展培训50余场次;以服务中心为阵地开办培训学校,培训200余人次。建立老乡师带徒培养模式,推动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变,累计学历提升120人,技能提升210人,秭归在宜务工人员获得中央和省、市荣誉表彰20余人。

热心公益,融入城市树形象

(一)争当城市主人,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服务中心号召并带领中心广大党员和在宜农民工积极投身宜昌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疫情防控、幸福小区建设等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仅今年以来,共组织志愿者2000余人,参与城市垃圾分类、疫情防控、环境卫生整治等公益活动,王华君志愿服务队已成为宜昌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争当致富先锋,反哺家乡出力献计。开展“家乡行、献爱心”活动,组织返乡助力扶贫活动16次,为家乡捐款捐物90余万元,争取资金110万元为村民架桥引水;助力外地水果客商收购脐橙300余吨;带动500多户村民发展高山小水果1800亩;在宜务工党员尹耀升,个人捐款3万元,带动老家乡亲集资13万元,为家乡修通3.7公里乡村路;鼓励带动8名农民工返乡到村任职,20多名致富能人回乡创业。

(三)争当活雷锋,聚散都是正能量。聚是一团火,散是漫天星。聚起来志愿服务,工作生活中学雷锋,是秭归在宜农民工兄弟的新风尚。王华君学雷锋出租车队义务接送考生近1万人次,“王华君出租车十八字文明服务工作法”面向全省出租车行业推广,20余名秭归农民工被评为“宜昌市学雷锋先进个人”。

中建三局: 搭建五大平台  竭诚服务农民工

中建三局是一家年合同额近6000亿元、年营业收入近3000亿元的建筑领军企业。当下有超过40万名农民工在建设项目工地,三局将农民工作为自身重要资源,在思想引领、组织保障、素质提升、权益维护、关爱服务五个方面搭建服务农民工平台。

搭建“党建+思想”的引领平台

一是加强农民工党建工作。建立农民工党建工作体系,制定农民工党建实施细则,编印工作指导手册。实施农民工党员登记制度,借助劳务实名制管理平台,建立农民工党员档案,动态更新农民工党员数据库。指定党建指导员、党员联络员,向农民工党员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优秀工友向党组织靠拢。举办农民工党建论坛,邀请参加项目党组织生活,确保农民工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

二是强化农民工政治引领。积极创建“农民工党员工作室”、“农民工党员宣讲团”,强化各类主题教育。今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在全局各级单位开展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累计400余场次;编印《中建三局劳务(产业)工人思想政治知识手册》,大力宣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工人的重要论述;创新开展“红色音乐主题党课”活动,将音乐艺术与党课有机融合,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加生动鲜活、深入人心。

搭建“线下+线上”的组织平台

一是健全工会组织。每年开展农民工入会集中行动,先后在北京、上海、重庆、武汉等多个城市开展农民工集中入会100余场次,项目农民工组织覆盖率达90%以上。广泛开展工会联合会样板项目评选活动,精准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在全国各地项目掀起农民工入会热潮。各级工会积极吸纳农民工在工会组织内任职,塔吊班长徐彬当选为中建三局工会兼职副主席,农民工群体的组织归属感不断增强。

二是打造智慧项目部。目前,1300余个在建项目,使用全国建筑实名制信息管理平台,登记注册近40万名农民工。通过平台实现了用工信息登记、工资结算发放监督、安全教育培训、人员考核应用等功能。今年8月,结合疫情防控要求,自主开发“项目卫士”“项目工地管家”小程序并在全局推广使用,精准掌握进入现场的人员名单及所在单位、所在班组等信息,做到服务更精准。

搭建“培训+竞赛”的学习平台

一是健全完善学习场所。在项目广泛开设工地夜校、阅览室、上网室,2016年至今创建行业级、省部级、国家级农民工业余学校20余个。挖掘特长突出的农民工,联动高校开展“农民工上讲台”活动;寻找农民工能手与青年员工结对,开展“新员工下班组”拜师学艺活动。

二是组织开展技能竞赛。每年开展钢筋绑扎、抹灰、砌筑、吊装、焊接等技能大赛2000余场,实现在建项目全覆盖、施工过程全覆盖、核心业务全覆盖。年均20余名工友在省级、国家级竞赛中创造佳绩、受到表彰。

搭建“法律+工会”的维权平台

一是创新维权模式。所属总承包公司积极对接武昌区工会、武昌区法院,创新设立“法院+工会”诉调对接工作室,聘请特邀调解员,开启了工会、法院、企业合力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工作模式,为工友合法权益联手“撑腰”。

二是拓展服务方式。坚持全面开展“遵法守法 携手筑梦”普法宣传活动,创建湖北省首个工地法律援助站,开展“关爱工友模拟法庭”活动,设立项目法律联络员,搭建农民工维权咨询站等,为工友提供全方位的法律培训和咨询服务。

搭建“一区+一网”的关爱平台

一是构建“微社区”。广泛实施工地后勤物业化管理,每年评选项目星级食堂,不断改善农民工生活环境。在多个项目生活区,标准化的临建设施干净整洁,超市、食堂、电影院、理发室、夫妻房、健身房、自助售药机等设施一应俱全,让广大工友如同生活在一个微型社区,不出项目即可享受各类质优价廉的生活服务。

二是织就“暖心网”。常态化开展春送慰问、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等关怀工作;大范围组织免费体检、免费核酸检测,积极组织接种新冠疫苗;捐资1000万元持续10年资助贫困农民工子女上学;为农民工拍摄婚纱照,举办农民工集体婚礼,春节“点对点”包车返乡……一系列贴心的关爱措施织就的“暖心网”,切实提高了广大农民工友的获得感、幸福感。

中铁大桥局:探索构建新型工农联盟关系 不断壮大工人阶级主体力量

中铁大桥局现有在建项目245个,使用劳务队伍585家,劳务队伍用农民工数达10.4万人,中铁大桥局按照湖北省总工会统一部署,积极探索构建新型工农联盟关系,以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主要途径,广泛动员、积极组织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不断壮大工人阶级主体力量。

(一)在制度上保障“农民工入会”。

在制度设计层面,大桥局先后制订了《农民工劳务管理办法》《协作队伍劳动报酬发放管理规定》《中铁大桥局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改革试点 推进工作指导意见》等规章制度。在招标劳务分包企业的时候,明确要求,中标参与项目建设的协作企业必须组建工会;有的分公司出台了同等条件下组织农民工建会入会者优先中标,并给予增加5%支付比例的优惠条件,奖励用来保障提高农民工生活条件。制订《劳务企业项目部工会主席管理办法》《劳务企业项目部工会组建及会员管理办法》等制度,编印《劳务企业项目工会工作手册》,加强劳务企业建会入会管理,做到标准化操作。

(二)在权益上维护“农民工入会”。

农民工入会后,和正式职工“同管理、同学习、同工作、同生活、同成长”。在公司举办的各类技能大赛中,农民工与正式职工同台竞技,考评表彰倾向农民工,积极选拔优秀农民工,转聘为正式职工。设立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建立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农民工入会后,积极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冬送温暖、夏送清凉和困难帮扶等活动。

在一线项目部开展向外协队伍委派党群工作协理员工作,专门成立由集团公司党委书记任组长、党群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党群工作协理员工作领导小组,在项目的每个工区设立党群工作协理员,主要负责定期走访、实名管理、引领帮扶、工作日志、定期汇报等工作。党群工作协理员公开手机电话、在劳务队伍中设立意见箱,通过走访谈心、“农民工接待日”、每月召开一次农民工联系人会议等活动,以多种渠道征集农民意见,当场处理农民工反映的有关问题或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及时减少劳务纠纷、化解矛盾,确保工地和谐稳定。

建设了网上产业工人“职工之家”,打造了方便快捷、务实高效的服务农民工新平台,开通了网上入会直通车,同时充实了农民工队伍的思想引领、技术交流、创新成果展示、文化建设等内容,让农民工入会“进得来、留得住、感兴趣、成气候”,形成网上网下深度融合、互相联动的新格局。

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  推动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升级

2019年5月,中铁大桥局党政工团联合出台《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推进工作指导意见》,确定了7家试点单位,重点推进四个工种的素质提升行动:钢筋工、桥梁装吊工、工程测量工、工程试验工。中铁大桥局工会联合劳资部、人力资源部,专门为农民工的职业发展、职业晋升拓宽通道,让农民工职工都能通过技能学习、技能比赛、评先评优等渠道,在“入会”中享受更多的“服务”。

运用“互联网+”手段,搭建农民工技能培训平台。在结合铁路桥梁职工特点,成立由武汉铁路桥梁职业学院专业老师、中铁大桥局技能专家、“大桥工匠”组成的产业工人队伍改革试点推进专家师资团队,团队中拥有“中国质量工匠”藕长洪、“湖北工匠”“楚天名匠奖”秦环兵、“荆楚工匠”刘琴梅、国务院国资委优秀共产党员杜操等一大批优秀技能人才,为培训课程体系开发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持。通过用好这一便捷、高率平台,满足产业工人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培训的需求,全方位地推进农民工职工提升素质并向高素质产业工人转型升级。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刘庆志 责任编辑 彭云鹤)

责任编辑 彭云鹤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