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十堰竹溪:开出草药致富方 黄连铺就小康路

  2021-07-30 20:16:00
分享到:

海拔1500米的竹溪县丰溪镇辽叶村,有一处4000多亩的黄连基地。几十个农民手拿花锄,背着背篓,有板有眼的唱着山歌,正在给黄连除草追肥,构成了一幅秀美的高山种药图。

“种上一亩莲,收入一万元。都说黄连苦,日子过得甜。”

47岁的田家辉带着浓厚的川音,正唱着自编的山歌,悠扬动听,在林间回荡。

看着漫山遍野的药材,辽叶村党支部书记李登葵掰着手指在计算今年的收入账。全村124户家家户户都种有药材,人均收入早已过了万元。今年要收300亩黄连,一亩600斤,市场价格50元一斤,就要卖900多万元。还有独活、玄参、苍术要采挖,村里集体经济每年都有10多万。梭椤树还有三年就到丰产期,到时候收入更可观。李登葵说:“辽叶村靠种药成了药材专业村,这要感谢刘柯和他的药材专业合作社。”

辽叶村下的界梁村仲信药材加工厂繁忙,20多个农民正在给合欢树皮挑选去杂,分类打捆,正忙着给千里之外的神农药业预定的50吨杜仲的原材料进行初级加工。

竹溪县地处北纬31°至32°之间,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版图面积70%,河道幽深,昼夜温差大,深林覆盖率高达82.6%,竹溪县生长各类中药材1200多种,有“作物草木半是药”之称,是秦巴山区的“药材之库”。丰溪种植的黄连、天麻、重楼、独活、玄参、苍术等是中药材的道地之品,仅黄连的品种就有4个,是全国的溯源药材原产地之一。黄连种植历史悠久,1956年周恩来总理授予竹溪“黄连之乡”锦旗一面,50年代竹溪的鸡爪莲就出口创汇。

竹溪县农业农村局长李代胜介绍:竹溪县药材品质好,名声在外,零打碎敲,啥药都有。大药厂来收购,小车装不下,大车装不满。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种了30多年黄连的刘才可谈起黄莲种植,如数家珍:“种药讲究环境,特别是名贵药材,山高一丈不一样。黄连要海拔1400多米以上,黄莲栽培在山谷凉湿萌蔽的密林中,5年生黄连为上品,8年生为最佳,品质最好。”

如何把自然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进药材产业化,竹溪县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开展技术合作,探索林下种植黄连之路,出台支持中药材发展以奖代补的政策,每发展一亩药材经验收合格后奖补500元,直达农户。从农业项目中对基地、仓储、加工给予资金支持:税务部门降低税收,上门宣传减税降费政策;对农户自产自销的药材享受免税,对农业合作社从事中药材种植免征企业所得税等条例税收优惠政策,每年为竹溪县合作社减税降费2000多万元。

丰溪镇农民刘才可从2012年在辽叶村成立第一个药材合作社,在辽叶村发展1000多亩黄连,400多亩梭椤,2000多亩独活,500亩重楼。现与全镇17个村,1000多户农户签订药材种植合同,采取统一,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的模式,种植药材达1.5万亩。合作社与全国20多个制药厂签订供药合同,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基地,使深山深山药材销往全国。

因地制宜,吸纳民间资本,发展药材种植。凉桥村海丰专业合作社投入资金550万元,流转山地2000多亩,建起黄莲基地1000亩,重楼300亩,白芨150亩,吸纳本村30多人常年在合作社务工,人平收入20000多元,现在全村189户,种药材的农户占70%以上,2组农民杨本清种黄连150亩,种独活100亩,年平均纯收入10万元以上。

普龄村冉从华,全家3口人,种黄连105亩,苍术5亩,年平均收入3万元。象这样因种药而富裕起来的农户全镇比比皆是。

如今的丰溪镇80%的农户种植药材面积达3万亩,镇党委负责人告诉我们,全镇仅黄连种植达15000亩,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黄连种植专业镇,户平均仅药材收入3万元以上。

七月流火,万木葱郁。我们在竹溪县,看到的是长势旺盛的药材,闻到的是沁人心脾的药香。竹溪县创新的以奖代补发展药材机制,种药以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地生根,收到了吹糠见米的效果,调动了农民因地制宜发展药材种植的积极性,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利益的联系更加紧密,聚集在药材产业链上的农民越来越多,30000多农民从事药材种植加工与销售。截止目前竹溪县已建立药材基地15万亩,药材收入3亿多元,其中黄连基地面积达到1.6万亩。聪明的农民已开始利用黄连花养蜂,黄连叶做药用枕头,黄连须做黄连茶,对黄连进行综合利用,加工增值,增加收入。竹溪黄连已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黄连产量占全国5%的市场份额。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王亚峰 通讯员 唐昊 王忠武 责任编辑 谢雅静)

责任编辑 谢雅静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