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毛泽东:黄梅戏娘家黄梅县

读档微信号  2016-08-03 18:04:00
分享到:
黄梅县是黄梅戏的发源地

黄梅戏是产生于湖北省黄梅县的地方剧种,其前身为采茶调,亦名黄梅采茶戏,俗称黄梅腔、黄梅调。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抒情明快感人,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很受观众喜爱。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严凤英演的《天仙配》的娘家是黄梅县。

 

珍藏于黄梅县档案馆的黄梅戏原始资料

吴人好讴,楚人善歌。黄梅调源自黄梅先人在劳动中自编自唱的田歌畈腔,如放牛歌、薅草歌、车水歌、采茶歌、渔歌等。他们成群劳作在田间地头,为放松自己或互诉衷肠,往往会编出顺口的唱词,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其形式或对唱,或赛歌,或一人领唱多人和。有好歌之人将这些田歌畈腔记录下来,编成有故事情节并配有简单曲谱定式的腔调,由此形成了具有黄梅地方文化特质的黄梅调。1876年版《黄梅县志》在记载黄梅多云山中的樵歌时写道:“樵子(樵夫)放歌,响应山谷,有似属和之者。”在记载黄梅“太白渔歌”之景时称:“渔舟千艇,朝暮歌声不绝,故有‘倾倒太白听渔歌’。”甚至有人形容,黄梅的石头也会唱歌。

 

太白渔歌,黄梅古十景之一

 

黄梅自古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黄梅之所以能形成一种地方性戏曲,除其原生基础外,还因为有许多善于编戏文、配曲谱的文人雅士。其中有一位出生于黄梅本土,为黄梅调的产生、完善作出过很大贡献的文化英才——瞿九思。

 

瞿九思(1545-1617年),字睿夫,号慕川,明万历元年举人,大学者、理学家。十九岁开始游学,曾应邀到白鹿洞书院、濂溪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讲学。1573年,应邀编修《楚志》。他所著之作除经史、传记、天文、地志、图籍、历算外,还将黄梅民间流传的各类民歌搜集起来,编成了一部《化民成俗歌》集。这本歌集成为后来改编成黄梅戏剧本的原始底本。瞿九思的曾孙瞿学富,是黄梅戏《告坝费》中的主人公。他有一曾外甥名叫桂旺奎,桂之子名遇秋(1934-1999年)。

 

桂遇秋曾任黄梅县文化馆馆长,毕生热衷于黄梅戏研究工作。他追寻黄梅戏流传发展的曲折轨迹,将民间的黄梅戏传统剧目102大本、110小出,搜集整理成《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共15卷,其中较为突出的便是“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大本又称全本,为多场次的本子戏;小出为小戏或小串),为保护和抢救黄梅戏历史资料,作出了重大贡献。

 


黄梅戏传统剧目手抄本(黄梅县档案馆藏)

 

黄梅善唱黄梅戏的名艺人甚多,按照师承关系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从道光年间至新中国建立前,流转到黄梅周边地区的江西武宁、景德镇、鄱阳,皖西南的宿松、怀宁、安庆,以及鄂东南等地,授徒传艺的黄梅戏艺人有邢绣娘、何仙姐、龚三齐、罗运保、帅师信等100余人,其中邢绣娘堪称为“黄梅戏第一代宗师”。

 

邢绣娘,黄梅县孔垅镇邢大墩人,出生于清乾隆年间,自幼天资聪慧。她酷爱唱戏,又善绣花,故名绣娘。据传,邢绣娘和她的黄梅戏班,因逃水荒而将黄梅戏唱到安徽,深得当地人的喜欢。后得安徽富商的帮助和推介,分别于乾隆帝第五、六次下江南期间,到扬州为皇上唱戏。所唱曲目就有黄梅戏传统剧目中有名的《告坝费》。

 


黄梅采茶戏志《邢绣娘小传》(黄梅县档案馆藏)

毛泽东主席称赞黄梅戏

毛泽东主席喜欢京剧,也喜欢地方戏和民歌。到武汉,总要看看汉剧、楚剧,听听湖北民歌。1958年4月在东湖客舍,他问湖北省委办公厅主任、副秘书长梅白(黄梅人):“黄梅戏怎么到安徽去了?”梅白回答:“是大水冲去的。黄梅县地处长江、龙感湖之间,每次水灾,会唱黄梅戏的水乡人家,就流落到附近的安庆一带去卖唱。”毛泽东长叹一声:“是这样!严凤英演的《天仙配》的娘家是黄梅县。可是,我总想看看你们老家的黄梅戏……‘原始戏’黄梅戏,知其源嘛!这样就可以比较一下,有比较才有鉴别……”

 

毛主席在演出前接见演员和英模代表及《过界岭》剧照

梅白把黄梅县黄梅戏剧团请到武汉来,同剧团的人商量该拿出什么节目?有人说,《过界岭》这类传统剧目,就怕被说是黄色的低级趣味。毛泽东听了汇报,哈哈大笑:“到底是什么色?看了才知道。我们这些人是红色的嘛!”梅白讲了於老四与张二女恋爱的情节和与此有关的几个传统剧目。毛泽东听了严肃起来:“不能把人民喜闻乐见的、土里土气的东西,斥之为低级趣味!”

当夜,毛泽东在洪山礼堂聚精会神地欣赏了“原始”的黄梅采茶戏,不断点头称赞,“有意思”、“有风格”……一些机关干部看了,说不该把这种拿来东西“亵渎”主席。隔天,毛泽东谈了他的看法:“文化要交流,国际之间要交流。黄梅采茶戏发展到现代黄梅戏,是一个进步、交流的结果。你们黄梅人还是演自己的土戏好。昨天夜晚的那几个节目的共同特点,是乡土风味,很感人。你们的采茶戏跟湖南的花鼓戏一样,使本地人有亲切感,喜闻乐见,是自然的。我这个湖南人,对你们黄梅的这个戏,也有亲切感。艺术也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艺术要有民族特色、乡土气味……不能随便说什么‘色’,我说只要是劳动人民的本色……”

 

黄梅县戏剧团在武汉洪山礼堂的这次汇报演出,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的一致好评。

大力弘扬黄梅戏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黄梅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都不忘传承和弘扬黄梅戏文化。由传统剧目《过界岭》改编的大型黄梅戏《於老四与张二女》,1988年参加湖北省首届艺术节,获舞美金奖和导演、音乐、演员银奖。新编传统戏《知府赊官》参加湖北省首届黄梅戏艺术节,获优秀剧目奖。黄梅戏《邢绣娘》参加1994年全省戏曲会演,一举夺得创作、演出等十项奖牌,并应邀参加全国戏剧艺术节演出。新编传统戏《奴才大青天》参加湖北省第六届黄梅戏戏剧节,获6金1银、3铜等10项大奖。创作或改编的《双下山》、《姐妹皇后》、《兑现》等十多部黄梅戏剧目,被中央电视台或地方电视台拍成电视艺术片。

 

 新落成的黄梅戏大剧院,位于黄梅县黄梅镇

 

著名作家、黄梅县文联原主席周濯街

 

著名作家、黄梅县文联原主席周濯街,在传承黄梅戏文化中,做了两件实实在在的事:一是创作长篇小说《七仙女正传》,由中央电视台改编成35集电视连续剧《天仙配》,董永和七仙女分别由杨子和黄圣依扮演;二是创作了关于黄梅戏第一代宗师的长篇小说《邢绣娘》,于2008年由当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由中央电视台改编成电视连续剧《黄梅戏宗师传奇》,于2012年10月25日在央视8频道首播。


 

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梅戏保护区域是安徽省的安庆市和湖北省的黄梅县。黄梅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2006年6月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中国邮政于2014年7月6日发行《黄梅戏》特种邮票一套3枚,其图案分别为黄梅戏的代表性传统经典剧目《天仙配》、《打猪草》和《女附马》。

 

 来源:读档微信号  作者:陈  君(作者单位:黄梅县档案局)

原文链接:毛泽东:黄梅戏娘家黄梅县

(责任编辑:朱熠  实习编辑:刘肖璇)

 

责任编辑 长江云记者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