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里的湖北之最94 | 刘华清:现代海军之父
在刘华清上将近70年的军事生涯中,从事海军工作的时光占了三分之一。他为人民海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的“现代海军之父”和“中国航母之父”。
资料图为访问美国的刘清华参观航母
从陆军初入海军
刘华清是湖北大悟人,出生在大别山区,参加红军后一直在平原或山区从事革命工作。没想到,36岁的他与大海开始结下了不解之缘,倾注了后半生的无数心血。
资料图为1989年2月,刘华清与嫂嫂、姐姐、弟弟在故居门前留影。
1952年2月,刘华清接到中央军委通知,让他立即赶赴北京,海军司令员萧劲光找他谈话。会见中,在简要介绍了海军建设的情况后,萧劲光问刘华清:“刘华清同志,组织安排你到大连海校担任副政治委员,你有什么意见?”
对此,刘华清没有一点思想准备。13岁就投身革命的刘华清过去一直在陆军工作。对于海军,更多的是陌生感。他向萧劲光反映自己觉得心里没底,担心干不好,影响海军的工作。萧劲光见刘华清有些犹豫,没等他把话说完,便接过话茬:“海军建设对大家都是新课题,需要边干边学习。你在西南军政大学办过学,打过仗,又年轻,这都是很好的条件。相信你一定能够胜任。”一席话,刘华清调大连海校的事,就这样定下来了。于是,在陆军干了23年的刘华清半路出家,来到了海军。
提出圆梦航母
刘华清第一次与航母结缘可以推到1970年,当时他54岁。那一年距离刘华清加入海军已有18年。1970年刘华清亲自主持起草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航母工程报告,组织领导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航母研制专题论证。
1975年9月,刘华清第二次建言造航母。在那篇《关于海军装备问题的汇报》的万言书中,他向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邓小平大胆陈言:“尽早着手研制航空母舰!”
他的建议思路同以后的中央决策也大体上一致,有些建议在海军的装备建设中逐步得到了实现。只是,建造航母的建议还静静停留在字面上。
1979年末,邓小平预见到海洋将成为中国安全防御的主要方向,但为了不分摊经济建设的精力,提出“建设一支精干、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并一再强调要精、要现代化,以应对近海作战的需求。邓小平的这一表态,表明中国的海军进入“近海防御”阶段。
1980年5月,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刘华清访问美国,参观了“小鹰”号航空母舰。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官员和科技人员首次踏上航空母舰。航母的规模气势和现代作战能力,给刘华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当时,美方以保密为由,不让碰仪器。为了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将军垫起脚尖、前倾着上身……
1982年,刘华清出任海军司令员,他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海洋开发事业和海上斗争形势的发展,我们面临的海上威胁和过去大不相同,要对付具有远战能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舰载航空兵。他曾经在一次会议上说:“海军战略涉及海军建设的顶层设计,发展有两大问题:一是航母,一是核潜艇。这两项装备,不仅是为了战,平时也是为了看,看就是威慑! ”
开办首个飞行舰长班
1984年在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刘华清首次公开提出:“航空母舰总是要造的”。
1987年,刘华清下令开办中国第一个“飞行舰长班”。那一年,刘华清已经71岁。刘华清认为:“对航母的发展,‘七五’开始论证,‘八五’搞研究,对平台和飞机的关键课题进行预研,2000年视情况上型号。”
刘华清将军曾慷慨立誓:“不搞航空母舰,我死不瞑目,中国海军—定要建航空母舰!”
2011年1月14日6时,刘华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一年后的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交付。2019年12月,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交付。中国人终于有了自己的航母。
(来源 综合中国新闻网、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政协报 实习编辑 郑海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