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党史里的湖北之最90|毛泽东与湖北的不解之缘

  2021-06-20 10:02:13
分享到: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是毛泽东在畅游长江后写下的名篇《水调歌头·游泳》。纵观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有很多片段跟湖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就一起去探访他与湖北的不解之缘。


图为武汉毛泽东故居 图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毛泽东在武汉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1927年8月7日,毛泽东、邓中夏等21位革命志士,冒着生命危险在武汉汉口召开八七会议,审查和纠正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后期的严重错误,决定新的路线和政策。

毛泽东尖锐地指出:“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他着重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是一个对中国革命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的论断。

这个论断是从大革命失败的血的教训中取得的,它指出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实际上提出了以军事斗争作为党的工作重心的问题。他建议“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新政治局常委要更加坚强起来注意此问题”。

图为八七会议旧址 图源新华网

八七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召开的,会议正式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并把领导农民进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最主要任务。从而使全党没有在白色恐怖面前惊慌失措,指明了今后革命斗争的正确方向,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八·七”会议以后,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赴湖南,于9月9日发动和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随后10月的广东琼崖、海陆丰武装起义,11月的湖北黄安、麻城武装起义,12月的广州起义等相继暴发。从“八·七”会议到1929年底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党在全国各地先后举行了一百多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标志着我党进入了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造红军的新时期。

毛泽东将东湖称为“白云黄鹤的地方”

除了北京中南海,武汉东湖宾馆是毛泽东居住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地方之一。

毛泽东一生钟爱东湖,将东湖称为“白云黄鹤的地方”。1953年至1959年,在梅岭一号建成之前,他就曾多次下榻东湖宾馆南山甲所。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是毛泽东在东湖宾馆的主要办公、起居之所。这排小楼里,曾产生过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见证了共和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图为毛泽东在武汉第一次畅游长江 图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他曾在东湖宾馆感慨:“这里有长江,夏天可以游泳,东湖的樟树、桂花树、竹子风景真好,四周的柳树、水杉树甚多,对岸是老鼠尾、远处是中山亭,那边是珞珈山,茂密的树林里是武汉大学校址,东湖真好!”

据东湖宾馆相关资料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从1953年2月16日起至1974年10月12日,共下榻东湖宾馆48次,每次居住时间短则十天半月,多则达半年之久。

毛泽东题词武汉长江大桥

在毛泽东众多诗词之中,唯一提到的现代建筑工程就是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横跨在湖北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是中国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梁。20世纪初就开始规划,但是一直没有修成。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建造长江大桥的议案,后来成为新中国“一五”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

图为毛泽东在长江舰上听取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的汇报 图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53年2月,毛泽东曾登上黄鹤楼视察大桥桥址。毛泽东沿盘山小道,登高远望,隔江相望的武汉三镇和被长江隔断的京汉、粤汉铁路尽收眼底。有关同志向毛泽东汇报了工作情况和桥址方案,经过实地考察,毛泽东同意修建武汉长江大桥,也同意铁道部的桥址方案。

1956年5月底,毛泽东从长沙来到武汉。毛泽东决定乘船视察武汉长江大桥工地并听取关于大桥建设的汇报。陪同毛泽东视察的有杨尚昆、罗瑞卿、王任重、张体学、李尔重、陈再道等,汇报的是大桥工程局局长彭敏。

毛泽东问得很详细,不仅问了工程的进展、遇到的困难、人才的培养、施工的管理,还询问一些桥梁科技的专门知识,如什么叫压气沉箱法、沉箱病是什么病、什么是拆装式结构、如何进行流水作业等。毛泽东对交给他的汇报材料也看得非常认真,连材料上多印了一个“4”字,也指了出来。

边听边看,毛泽东对大桥建设十分满意。他说:“中央提出十二年赶上世界先进科技水平,不一定都得十二年,长江大桥这是三四年,就是世界水平了。”他还对彭敏说:“将来长江上修上二十个、三十个桥,黄河上修上几十个,到处能走。”

也许是建桥职工身上这种排除一切困难、创造人间奇迹的精神让他深受感动,他提出,我要游泳,当然,是在长江里。毛泽东首次畅游长江时多次穿过水流湍急的桥墩区域。游泳过后,他兴致未尽,挥毫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水调歌头·游泳》。

江河行地,光耀千秋。踏破长江万顷浪,湖北在党的领导下不负重托,砥砺奋进,正迈向崭新的天地。

(来源综合: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新华网、中青在线、人民网 实习编辑 梁娟 审核 骆璟)

责任编辑 公用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