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里的湖北之最84 | 萧楚女:感于屈原,改名楚女
今天(6月14日)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人们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
百年前的湖北,有一位少年被屈原的《离骚》深深打动,决定改名。他后来的名字叫萧楚女。
楚女的来源
萧楚女曾在一次与御用文人的会面中,提到楚女的来源。
当时,他写了一些批驳御用文人的文章,这些御用文人不敢正面论战,就针对萧楚女的笔名做点文章。有一次,萧楚女把进行这种人身攻击的《合力周报》主笔刘蔚芊请来,对他念了《离骚》中的两句诗:“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并解释说:“朱熹《楚词集注》中讲‘女即神女,盖以比贤君也。’鄙人是湖北人,参加辛亥革命后,看到很多人后来变坏了,投降了,我读《离骚》时深有感触,当时以为楚地无可为之人。便依屈原的这两句诗,取了‘楚女’的名字,愿以有为者自励,有何不可”。这番入情入理的言辞,顿时让刘蔚芊自惭形秽。
共产党早期著名的宣传家
萧楚女原名树烈,1891年出生于湖北汉阳,经常用“楚女”为笔名撰写时评文章。他的文章言辞犀利,针砭时弊,获得广大群众的欢迎,也遭到了反动势力的排挤。
1920年前后,他在武汉结识了革命先驱恽代英,成为莫逆之交,并经常去恽代英创办的“利群书社”互动交流,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进步书籍,从此,他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并试图用社会主义思想来指导革命实践。后来,他又参加了恽代英创办的红色社团“共存社”,开始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萧楚女经恽代英、林育男的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无产阶级的先进战士。
不久后,萧楚女应恽代英之邀,来到重庆,从事教育工作,并任《新蜀报》主笔,秘密开展革命活动。
从1923年下半年开始,萧楚女在四川有名的《新蜀报》开辟了一个“社会青年问题”专栏,针对青年们在读书、就业、婚姻、家庭等方面存在的各种困惑,用问题解答、评述等形式进行引导。后来又到上海,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的创始人之一。
董必武这样评价:“萧楚女是马克思主义宣传家,党的理论战士,青年的明星。”
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宣传家,萧楚女以笔为武器,宣传马克思主义,揭露封建军阀,传播反帝救国的真理,先后发表了《中国国民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帝国主义与人口问题》和《显微镜下之醒狮派》等文章,对国民党右派和“国家主义派”的反动观点进行无情批判。他的文章风行全国,成为革命人民同反动政治派别斗争的锐利武器。
毛所长的左膀右臂
1926年1月,萧楚女赴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干事兼国民党政治讲习班教授,协助毛泽东编辑《政治周刊》和筹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时称“毛所长的左右臂”。
其间,他又担任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农民运动讲习所专职教员、代理教务主任,著述、讲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史、社会主义概要等课程,还协助毛泽东编辑出版《农民问题丛刊》,并兼任劳动学院(全国总工会主办)第二届青年训育养成所、妇女运动讲习所讲师。
毛泽东后来在《要自己学,靠自己学》中,做出点评:(萧楚女)没有上过学校,不但没有上过洋学堂,私塾也没有上过。我是很喜欢他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教书主要靠他。他是武昌茶馆跑堂的,能写很漂亮的文章。
萧楚女传世的名言,大多温暖而有力——
“一个人从生以后一直到死,都做对人民有益的光明正大事,虽然肉体死去,而精神是不灭的。”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人永远是要学习的。死的时候,才是毕业的时候。”
“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
为革命牺牲
1926年11月,萧楚女到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并兼任黄埔军校国民党特别党部宣传委员会的政治顾问,参加指导全校的政治工作,被称为杰出政治教官。
1927年2月,萧楚女兼任华侨运动讲习所讲师。其间,他在《黄埔日刊》上连续发表《纪念总理与检查革命的现状》等6篇檄文,指出当时是假革命与真革命搏斗的生死关头,揭露了蒋介石反对革命的丑恶行径。
3月22日,萧楚女坚持在农讲所上完最后一节课,终因肺病复发,支撑不住,再次住进了东山医院。4月15日,国民党反动派在广州发动反革命政变,萧楚女被国民党反动派从医院逮捕。在狱中,他受尽酷刑,却坚贞不屈。
4月22日,萧楚女、刘尔崧、熊锐、李森等40多名共产党人和革命者,高唱着《国际歌》,从不同的牢房走上刑场。萧楚女昂首挺胸,对两旁的刽子手不屑一顾。行刑官走到萧楚女的面前,狡黠地说:“萧教官,你这根蜡烛快要熄灭了,在这生死一瞬间,你愿意改悔吗?”萧楚女以锋利的眼光盯住这个“屠夫”,高声地说:“你们杀吧!真正的共产党人是不怕死的,共产主义运动是镇压不了的。总有一天,人民会审判你们这班狗豺狼!”接着,他和同志们一起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民族解放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他们的声音未绝,罪恶的枪声响了。萧楚女等40多名共产党员、革命者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血洒珠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萧楚女牺牲时,年仅36岁。
萧楚女遇难后,战友们纷纷发表悼念文章,高度赞扬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精神,指出他“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曾经有过长期的努力。他奋斗的精神,在每一个革命青年的心底,是留下不可磨灭的痕影的”,称赞萧楚女是“在青年界最有信仰的良师益友”,号召革命青年们学习和发扬萧楚女烈士的英勇斗争精神,在“血花飞溅”的残酷环境中继续坚持斗争。
1927年6月25日出版的《中国青年》,刊载了《征求萧楚女先生遗著》启事,对萧楚女作了高度评价:“谁不知道有个大麻子萧楚女,他是本刊的创始者之一,他是青年群众的明星,他是刻苦忠实的革命家!自从少年以至于死,他一直以革命为生命,一直在颠沛流离、贫困逋逃的情况之下……他的死,是革命青年失去了良师;他的死,是革命队伍丧亡了勇敢的战士;他的死,使我们更加透彻认识了敌人;他的死,在每个革命者的心上剜上伤痕!本社为纪念他起见,拟搜集他的生平著作,印成《楚女文存》以行世。”
(来源 抗日战争纪念网 武汉文明网 共青团中央 实习编辑 魏鹏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