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 他(她)与我同岁 | 1927年 历史转折中的毛泽东
1927年被称为“中国现代历史的分水岭”,那一年中国爆发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 中国大革命受到严重的摧残。时年三十四岁的毛泽东意识到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濒临失败,内心无比沉痛,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便登上黄鹤楼写下了名篇 《菩萨蛮·黄鹤楼》。
在那个波谲云诡的春天,毛泽东心潮澎湃,写下此篇,一个“锁”字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忧心忡忡、眉头紧锁的毛泽东,到底是什么样的境遇,让青年毛泽东如此的压抑和迷茫呢?
同是34岁的主持人崔建宾带着我们走进那个激荡起伏的1927,带我们认识时年34岁的毛泽东。
武昌红巷13号,是毛泽东一手创办的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旧址。创办农讲所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一批能够领导农民进行武装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1927年的那个春天,来自全国的几百名学员汇聚于此 ,毕业以后这些学员们奔赴到全国各地开展农民运动,农民运动的星星之火在这里点燃。
在农讲所的常委办公室,毛泽东负责主持日常工作,同时他也在教农民问题和农村教育两门课程。他讲的课形象生动,最受学生们的欢迎。在农讲所不管是办公室、寝室还是课堂,随处都可以看到农民运动的元素。
农讲所岁月是毛泽东革命思想发展必提的一个阶段,武汉也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发端地。那么,他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不得不提到他在武汉创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宣教处长 熊廷华 :陈独秀在会上公开讲农民运动过火了,毛泽东同志对陈独秀的讲话是表示怀疑的,但是他心里也没有充分的把握和证据,他认为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1927年1月4日到2月5日,毛泽东到长沙、醴陵等5个县进行考察,历时32天,步行 700 多公里,广泛接触访问广大群众,倾听农民的真实心声。回到武汉后,毛泽东顾不上休息,挥笔疾书,完成了两万余字的著作。
这份《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不仅为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打下重要的思想基础,也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成为中共领导农民革命斗争的纲领性文献。
距离农讲所仅200米的距离,就是著名的都府堤41号毛泽东旧居,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在这里完成的。每当毛泽东在深夜撰写文稿时,他的妻子杨开慧会趁孩子熟睡帮助丈夫来誊写手稿,而妻子对丈夫的深情全部都体现在了这一笔不苟娟秀的字迹上。
时间退回到1927年的4月4号,这天,毛泽东第三个儿子毛岸龙呱呱坠地,同时也是农讲所开学典礼的日子,此时的毛泽东没能守在妻子身边,直到第4天他才看到孩子。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宣教处长 熊廷华 :当时的社会矛盾非常尖锐,尤其是破坏农民运动的案件一个接一个,所以毛泽东同志分身无术。毛泽东同志对家庭是非常关爱的,也非常喜欢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毛泽东同志总是以事业为重,以革命为重,以天下为重。
山雨欲来风满楼,不久,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发动了“清党”和“分共”的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员,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告失败,中国革命走到了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毛泽东和杨开慧这对革命夫妻也即将面临生离死别。
卧室的那张照片是杨开慧生前和家人唯一的一张合影,它仿佛在向我们轻声诉说着毛泽东一生当中最幸福最温馨的时光。那个时候对于毛泽东来说,武汉的家庭是温馨和团聚的,但是整个国家却是支离破碎的。
毛泽东是一位父亲,是一位丈夫,但同时他也是一位革命者。为了革命东奔西走,与妻儿聚少离多,而幸福的家庭却在一夜之间支离破碎,到底是什么让一个国家的命运和毛泽东个人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呢?
1927年夏天,反动军警对共产党人进行血腥大屠杀,武汉三镇笼罩在空前的“白色恐怖”之下,中国革命迎来了至暗时刻。党内急需召开一次会议拨正中国革命的航向,可是会期一再推迟,直到8月7日,不得已只能在敌人眼皮下召开紧急会议。
毛泽东同志用铿锵有力的湖南话说,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从枪杆子里取得的,这也演变成了后来著名的论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宣教处长 熊廷华: 八七会议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给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挽救党和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八七会议以后,毛泽东同志离开武汉,开始领导秋收起义。
从1927年8月-1928年年底,全国各地共发动了一百多次武装起义。这一幕幕的抗争,这一声声的惊雷,风云为之变色。
回想1927年
以国为家就是青年毛泽东的人生选择
他从一个沉默寡言的人
变成了一个为中国命运而呐喊的人
从一个笔杆子变成了枪杆子
从幸福小家抽身出来为大家的幸福而奔忙
1927年是转折之年
2021年也是重要的转折之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年
当年34岁的毛泽东
作出了重要的人生选择
而新时代之下青年人
又该作出什么样的选择?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记者| 仇红月 杨帆 魏伟 崔建宾
设计 | 黄小佳
编辑 | 王芳
编审 | 黄鹏 石勇
监制 | 王小红 李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