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我心向党】二楼:“刘医生在楼上” 四楼:“刘医生在楼下”

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  2021-04-12 17:22:58
分享到:

在福建省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一间普通职工宿舍里,住着一位已逾百岁的老先生。许多人都知道,他就是儿科专家刘彦琛医师,孩子们都尊敬地称他为“刘爷爷”。在三明,很多家庭的三代人都曾是刘老的“病孩”,提起刘老,总能唤起人们许多温馨的回忆。

1918年,刘彦琛出生在福州一个贫寒的私塾先生家中。1938年从福建省首届西医医师班毕业后,他便开始了漫长的行医生涯。

1958年,他和妻子一起胸戴红花,响应党的号召,告别省城,来到三明市立医院(现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参与创建了儿科。

刚来的时候,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还叫三元县医院,只有十几个人,设备少得可怜,连显微镜都没有。妻子是医院的助产士,夫妻俩过着“家-医院-家”两点一线的生活。

几十年间,医院的员工换了一茬又一茬,而刘彦琛就像院里那棵百年古樟树,一直坚守在那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传承人。

1985年,退休后的刘彦琛发挥余热,坚持在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继续出诊。他一生都在公办医院行医,许多诊所高薪请他,他没答应。1998年,医院成立老专家门诊,报酬并不高,可领导一提起,刘彦琛立马就答应了。每天他至少要为30名患儿诊病,每周有两天上午还要到远在城关大街的第二门诊部坐诊。他向来风雨无阻、按时到岗,从没间断过。

刘彦琛不在医院坐诊时,找他看病的人经常慕名找到家里来,邻居们因此总被敲错门。于是,二楼的邻居挂出一块牌子:“刘医生在楼上”,四楼的邻居挂出一块牌子:“刘医生在楼下”。

几十年来,刘彦琛刻苦钻研医术,攻坚克难,治病救人。他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儿科各类疾病,找到了有效治愈小儿腹泻脱水酸中毒、小儿脑炎和脑膜炎后遗症等疑难杂症的方法。他看病很细心,始终坚持“望闻问切”的方法,对病孩下药很谨慎,基本不挂瓶,尽量少打针,药费也不贵,而且治疗效果相当好,因此深受人们的敬重。

刘彦琛为人正直,医德高尚,不论夜里白天,病孩随到随诊。遇到危重病孩,他不分昼夜组织抢救。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的一年夏天,乙型脑炎流行,刘彦琛带领儿科同事自制沙床给酷暑中的病人降温。住院病人太多,他和大家通宵达旦工作,偶而闲下来,竟然站着睡着了。

有一次抢救一位出生仅50天、患肺炎并中毒性脑病的婴儿,病孩呼吸阵发性停止,全身青紫,心跳微弱,他守在病孩身旁进行人工呼吸连续6个小时,终于从死神手中抢回一条生命。做人工呼吸,病孩气道里的痰和胃里的呕吐物会喷射到医生口里,但只要病人需要,刘彦琛从来没有犹豫过。

70年来,刘彦琛的日程表里没有“休息日”。在岗时,他每天“两点一线”,清晨端着一个保温杯来到儿科坐诊,一坐就是一上午;休息日,他到化机厂等厂矿单位设诊疗点,每周两天上午为厂矿职工和附近病孩诊病,风雨无阻。工作之余,他到麻疹病孩家中巡诊,以减少门诊交叉感染和麻疹的并发症。

刘彦琛一生看过的病人难以计数,走在街上,常有人尊敬地向他打招呼,他认识的却没有几个。

有一年夏天,刘彦琛患了眩晕病,患这种病只要头部稍有转动就会恶心呕吐不止,他只好平卧在床,一日三餐由家人喂食。可是,有一天一位远道而来的病孩家长执意请求刘彦琛为他的孩子诊病,刘彦琛详细地检查,把脉,开药方,足足看了四十多分钟,病人家属感动得泣不成声。

四十年前,有一位家长带着她的孩子找到刘彦琛看病,孩子病得较重,刘彦琛给他开了几副中药,吃下去很快就好了。这件事影响了这个孩子的一生。他永远也忘不了刘彦琛看病时脸上那种圣洁的表情,忘不了等待刘彦琛的病人家属那种尊敬、崇拜、信任的眼神。后来,这个孩子就成为了刘彦琛的学生,并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成为一名省内知名的儿科医生。

躬耕杏林70载,刘彦琛总是把病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他常常把方便让给病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与人相处多为对方付出,这样自己才能安心。”刘彦琛说。


致读者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近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一切代价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一代代医疗卫生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践行初心使命,传承医者精神,为护佑人民健康付出艰苦努力,作出巨大贡献。

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了多位老一辈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事迹,他们与党同龄、与党同心、与党同行,初心不改、砥砺奋斗,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我心向党】专栏讲述的正是他们在疾病救治、公共卫生、医学科研等卫生领域各条战线的生动事迹,以及为了党的事业执着耕耘的感人精神。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

编辑:杨明昊

湖北广电大健康发展中心图文编辑:张伊灵

责任编辑 杜若希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