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走进“非遗”向坝民歌 巴山楚水孕育一方绝唱

  2021-04-10 16:19:38
分享到:

向坝民歌是秦巴山区特有的山地民歌,被誉为中国汉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主要分布在竹溪县向坝乡,辐射竹溪南部山区多个乡镇。主要以山歌、号子、小调为主要表现形式。

2009年竹溪向坝民歌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歌篝火晚会让来自北京、武汉的游客乐在其中。

一脚踏三省之地流传带魔力的民歌

东望西陵,西接巴蜀;南邻巫山,北靠秦岭。竹溪县向坝乡位于位于鄂陕渝三省(市)的交界处,站在主峰天池垭,可一脚踏三省(市),放眼观十县。这里历史悠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全省民歌普查时发现的向坝民歌,正流行于这一带。

走进巴山深处的村庄农户,时不时便可以看到田地里一边干活一边对歌的男女老少,随便走进一户农家做客,热情的主人就会为你端上竹溪蒸盆和满桌子山野菜肴,倒一碗香气冲天的苞谷烧,热情地站在你面前以歌劝酒,直到你一醉方休,此时你便分不清把人灌醉的,是酒还是歌?

“一杯酒儿慢慢斟,双手举杯敬寿星,劝你喝了这杯酒,愿你越活越年轻……”“一坛酒儿百年装,有情地久天又长,送妹一坛苞谷酒,要想哥哥天天尝……”不论你有多么重的心事,多么烦恼的事情,多么伤痛的心,只要听到向坝民歌,一切都会化解,都会洗涤一空。歌声像灿烂的阳光、清新的风,带给你欢畅的情绪,开阔的心胸,这就是向坝民歌的魔力。

向坝民歌历史悠久

向坝民歌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是向坝百姓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之一。在内容上反映了竹溪山区人们的生活和意愿;在形式上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审美和艺术创造。从古至今,它在农村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向坝民歌不仅种类多,号子、山歌、田歌、小调、风俗歌、生活歌等等繁杂多样,调式和腔格精彩纷呈,而且向坝民歌的地域特色也非常鲜明,是少有异域文化浸染与渗透的土著原生态。向坝民歌靠口头相传,大多以山歌、情歌对唱为主,对唱主角一般是女性,并以女性口吻歌唱,用以表达颇具流传性歌谣的思想内涵。没有固定的乐谱,只有相对稳定的曲调。歌词通俗易懂,生动具体,形象化,口语化,音乐语言朴实简洁,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易学易唱易传播。

据统计,在向坝乡境内有2000多名民歌手,60%的成年人能随时随地熟练演唱民歌,200多户祖孙三代能同台演唱。众多热爱向坝民歌的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调查,与民间艺人广泛交流,在过去演唱本的基础上改编创作,富有现代气息的《向坝民歌集》很快在竹溪乡村场坝上传唱开来,它向世人展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散发出浓浓的民族艺术芳香。

民歌文艺汇演吸引村民观看。

向坝民歌已发掘整理6000多首

作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20年的发掘整理工作让向坝民歌面目更为清晰。竹溪县文化馆原馆长张明庚介绍,“自2000年以来,我们挖掘、整理出劳动歌对唱、情歌对唱、山歌对唱、赶五句子歌、穿号子、薅草锣鼓、阳歌、哀歌、酒歌、长篇叙事歌等10多个门类,6000多首,涉及161个曲牌。”

6000多首民歌的发现,更为清晰地展现出向坝民歌作为山乡生活“百科全书”的存在。以思想内涵来区分,向坝民歌主格调有艳、贤、谐、怨、哀五种,用以表达不同人物思想情感和不同人物鲜明个性。向坝民歌之辣,首推“艳歌”,向坝男人的“赞妹”歌和向坝女人的“想郎”歌,诸如《探郎歌》《探妹歌》《十爱姐》《十爱幺妹》《五更情歌》等,是老百姓朴素情感的宣泄。上山有打杵歌,下田有薅秧歌,居家过日子有多不胜数的小调。向坝民歌不仅自娱自乐,而且还是做人处世、谈情说爱、耕种收获的启蒙教材。

面对农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现代娱乐冲击,向坝民歌依然顽强生长。据介绍,目前全乡9个村、31个组,每个村的自然院落都有会唱民歌的民歌手。向坝乡现有省市县三级民歌代表性传承人14人(省级1人、市级3人、县级10人),乡级骨干民歌传承人有166人。在全乡成年人中,过半以上的人会哼唱民歌。张明庚介绍,家族传承是向坝民歌自然发展的重要特色,被称为新一代“民歌王”的王学龙,就是在爷爷和父母的传承下唱起了民歌,他在乡政府工作的儿子也是张嘴能唱的好手。在向坝1500平方米的民俗文化广场上,几乎每晚都有广场舞和民歌台。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吴霜认为,民歌的表演与传唱会形成倡导和谐与真善美的“场域”。向坝人爱唱、会唱、肯唱当地民歌,并蔚然成风时,民歌所具有的审美功能、教化功能、娱乐功能,就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向坝民歌演出。

来源:秦楚网 十堰晚报 见习记者 王阿敏

责任编辑 黄斌

责任编辑 黄斌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