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超: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
洪超(1909—1934),出生于黄梅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26年参加革命,曾在家乡任儿童团团长。1927年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后参加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教导团。1927年12月,洪超随教导团参加了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转入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并任朱德的警卫员。1928年1月,洪超随部队参加湘南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随部队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此后,洪超参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反“进剿”、反“会剿”斗争,并历任红四军班长、排长。
1929年1月,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上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为了加强红五军的领导工作,前委决定从红四军抽调一批骨干去红五军工作。洪超被调到红五军司令部担任参谋工作。从此,洪超跟随彭德怀转战南北,参加了保卫井冈山、大汾突围、奔袭雩都和攻占瑞金等战斗。5月,又随军挺进湘南、粤北,参加了攻打酃县、桂东、城口、南雄的战斗。7月,随军回师湘赣边境,攻打安福。
1929年下半年,红五军党委决定,以纵队为单位分散活动。洪超被派往第五纵队第十三大队担任中队长。8月,洪超率部到达湘鄂赣边区,开辟革命根据地。12月,第五纵队奉命策应大冶兵暴,截击从城内出来的国民党军队。战斗中,洪超指挥有方,作战勇敢,率领战士们活捉国民党守军团长朱麻子,为红军攻占大冶城立下奇功。此次战斗结束后,洪超由中队长提升为大队长。
1930年上半年,洪超率部参加了攻克安福、新余、分宜、袁州、修水等战斗,连战皆胜。6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成立红三军团,下辖红五军、红八军两个军。原红五军第一、二、三、四纵队合编为红五军;原第五纵队和鄂东南红军游击队合编为红八军。此后,洪超任红八军军部参谋。同年底,洪超又调任红三军团司令部作战参谋。从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作战中,洪超在参谋工作的重要岗位上,为军团首长指挥战役、战斗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有重要决策价值的事实依据。
1932年3月,洪超出任红五军第一师师长。随后,他率领第一师西渡赣江进入赣西南进行西征作战,开辟了大片新根据地。6月,洪超在指挥部队与赣湘粤“三省会剿”之国民党军激战中左臂受伤。1933年2月,洪超伤愈后重返前线,并调任红三军团第三师师长。接着,他率领第三师参加了黄陂战斗和草鞋岗战斗,与兄弟部队协同作战,一举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大规模“围剿”,使中央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扩大。
1933年6月上旬,洪超调任红三军团第六师师长。9月参加第五次反“围剿”作战。11月下旬,又奉命率领第六师在闽赣边境的邵武县金坑地区抗击国民党军3个师的进攻,掩护红军兵站的转移。洪超率部连续战斗两天三夜,打退了国民党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圆满地完成了掩护兵站转移的任务。然而,红六师却被国民党军3个师团团包围,两侧防线均被国民党军突破。在这危急的情况下,洪超采取声东击西战术,利用夜色,巧妙地率领部队突出了国民党军的包围,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1934年1月,在红三军团第二次入闽进攻沙县城的关键时刻,洪超被调任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率部在沙县东北部的青州担任打击国民党援军的任务。他指挥所部英勇作战,阻止了国民党军向沙县的增援,并缴获国民党军的一座兵工厂,随后又率部参加了攻占沙县城的战斗。沙县城战斗后,洪超率部辗转江西、福建,参加了三溪圩反击战、太阳嶂阻击战、广昌保卫战等战斗。在广昌保卫战中,洪超率部同国民党军苦战18天。撤离广昌后,又率所部与兄弟部队一道,在高虎垴地区与国民党军6个师激战3天,歼敌3000多人。洪超因此获得了中革军委颁发的“红星奖章”。
1934年10月8日,洪超奉命率领第四师到宁都集中,并在此进行了人员、弹药、装备的补充。经过整编后,全师达6000人。17日,洪超和师政委黄克诚一起,率领全师指战员南渡雩都河,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前来送行的根据地人民,踏上了西去的征途。
10月21日,中央红军开始突围。洪超率领所部同守卫在新田、古陂之国民党军展开激战,首先突破了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得到上级的嘉奖。接着,洪超又亲自率领前锋第十一团向百室圩挺进,掩护红军主力通过。这时,国民党军向红十一团左侧发起突然攻击,企图截断红军前锋部队与后续部队的联系。洪超立即指挥部队实行反击,迅速将国民党军击退。为摆脱国民党军的堵截,洪超决定乘夜色率部继续前进。部队前进途中,突然遭左侧国民党军的袭击。激战中,洪超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5岁。
得知老部下洪超牺牲的消息,彭德怀十分难过,并深情地说:“洪超同志身先士卒,英勇杀敌的革命精神,值得我辈学习。”直到1974年11月去世之前,彭德怀仍对身边的人说,不要忘记洪超,他是我们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个师长。
(来源:湖北党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