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江姐、陈潭秋、瞿秋白……人民不会忘记这些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名字

  2021-04-05 17:09:02
分享到:


这是江姐江竹筠在狱中用竹签子笔写下的最后一封家书,写给帮她照料儿子的亲戚谭竹安。信中说:“假如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云儿”是江竹筠和丈夫彭咏梧的独子彭云。彭咏梧牺牲时,彭云不满两周岁。江竹筠就义时,彭云才3岁多。

又是一年清明时,花开花落寄哀思。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个特殊的年份,我们更加缅怀英烈,向他们致以深切哀思,献上崇高敬意。穿越岁月沧桑,他们的名字,早已镌刻在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他们的精神,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重庆歌乐山渣滓洞:铭记历史 缅怀英雄

这里是在重庆渣滓洞看守所旧址。今天是清明假期的最后一天,从早上开始就有不少群众陆续来到这里,缅怀英烈,铭记历史。

渣滓洞监狱总共有18间牢房,分别由上下两层16间男牢房和旁边的2间女牢房组成,包括大家熟知的江姐江竹筠、许云峰,还有小萝卜头一家人都曾被关押在此。

当时,狱中的革命者深刻反思,为什么之前的革命会失败?为什么他们会遭到逮捕?如果要他们选择牺牲,如何才能死得其所?于是大家利用放风的时间秘密交流,总结经验。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到了11月27日,就在重庆解放前的三天,敌人发动最后的疯狂,他们对所有被关押在渣滓洞和白公馆的革命人士进行了残忍的大屠杀。

《红岩》小说的作者之一,罗广斌当时从这里冒死逃生,回去之后凭借记忆,写下了约3万字的《重庆党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其中,由报告的第七部分所提炼而成的“狱中八条”,可以说是整个报告的核心和精华。这八条意见分别从组织作风、纪律要求、思想路线等方面为我们党提出了一个个经验和教训。

今天,中国的面貌早已变化,但站在建党百年这一新的历史节点上,如何更好地将党和国家事业继续推动前进,此时,回望这些血与泪凝结的经验和教训,就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陈潭秋:托孤家书 义无反顾的告别

在烽烟弥漫的革命年代,先烈们写给家人的每一封书信都弥足珍贵。字里行间无论是家长里短还是豪情壮志,都是他们彼时内心的真情流露,也是留给后人追忆的精神寄语。

这里有一封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写下的家书,它被珍藏在湖北博物馆里。1933年,国民党在上海疯狂捕杀共产党人,党中央被迫从上海向江西迁移,陈潭秋夫妇也被派遣前往中央苏区,夫妻二人决定把孩子们托付给家人照料,临行前,陈潭秋提笔写下了唯一一封家书。

陈潭秋大儿子陈鹄:流落了七八年的我今天还能和你们通信总算是万幸了。我始终是萍踪浪迹、行止不定的人,几年来,为生活南北奔驰,今天不知明天在哪里,这样的生活小孩子终成大累。

这是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在78年前写下的一封家书。此时,陈潭秋夫妻俩已接到前往中央苏区的任务,可是,两个孩子需要安置,为了革命他们痛苦地选择与孩子们告别,从此一家人再也没能团聚。

陈潭秋大儿子陈鹄:算是托孤吧,包括对(父亲)自己的命运也做过最坏的打算。我想他们已经考虑到也许就是永别。对我父母来说,艰难的抉择、心疼的决策。

在这封写给亲人的托孤信中,陈潭秋写到:现在生活的困苦绝不是一人一家的问题,已经成为最多数人的问题,人类的问题……

陈潭秋二儿子、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志远:都是家常话,但是我觉得体现了一个共产主义者的一种理想,为大多数人民谋福利的这样一个思想。

在儿子的心里,父亲的一生是在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一生。1921年7月,陈潭秋和泽毛东、董必武等13名代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他直接领导了著名的京汉铁路大罢工。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陈潭秋义无反顾、四处奔波,革命足迹行遍大半个中国。

共同的革命理想,也让陈潭秋结识了人生伴侣徐全直。1933年,小儿子陈志远刚出生仅仅两个月,没有及时转移的徐全直不幸被捕。在狱中,徐全直不断组织狱友斗争,集体绝食向狱方抗争,反动派恼羞成怒,最后将年仅31岁的徐全直判处死刑,从此,三个孩子永远失去了深爱他们的母亲。

陈潭秋二儿子、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志远:我母亲牺牲在雨花台,所以我的床头上有一块石头是雨花石。我每天都能看见它,我是想到我的父亲母亲。

忍着失去妻子的悲痛,陈潭秋仍然在革命一线出生入死。1935年2月,陈潭秋被任命为中央苏区特派员,带队向闽西南方向突围,为了掩护大部队,他冲锋在前,战斗至最后一人,危急关头他跃下山崖,头部重伤,右耳廓被刮掉,生命垂危。

陈潭秋二儿子、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志远:当时那个树枝挡上了,所以没有死。现在你们看,我父亲这个相(片)都是左侧的,因为右耳朵没了。

在残酷的斗争中为了安全,陈潭秋不曾给家人留下一张自己的照片,儿时的陈鹄思念父亲时,只能反复看着一张自己一岁半时的照片,这张照片上留有父亲的亲笔题字。

陈潭秋大儿子陈鹄:(照片写的是)平平一岁半摄影。

记者:平平是您的小名?

陈潭秋大儿子 陈鹄:是我的小名,那是我父亲的手迹,在照片上留下的手迹就这一张照片,我非常珍惜。

陈潭秋无数次临危受命。1942年7月,党中央决定撤出新疆的全体党员,在分三批撤离的名单中,陈潭秋把自己放在最后一批,他说,只要还有一位同志在,我就不能走。最终陈潭秋在新疆被捕。

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原馆长高启荣:轮番审讯,根本就不让你休息,站在火炭上面吊起来就折磨你。非常残忍的。

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陈潭秋被选为中央委员,当时为他投出选票的代表们怎么也没想到,此时的陈潭秋已经在新疆被秘密杀害,已经牺牲一年零九个月。

陈潭秋二儿子、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志远:我没有见过我的父亲,我在我母亲的怀抱就2个月18天。但是他们的革命事迹,他们的革命精神,始终是鞭策自己前进。

在陈潭秋出生的家乡湖北黄冈陈策楼村,每年都有各地慕名前来的人们,追忆这位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革命烈士。

在新疆乌鲁木齐烈士陵园,陈潭秋长眠在这片战斗过的土地上。因为路途遥远,年事已高的孩子们不能经常前去祭奠,在中国共产党诞生百年,在和父亲分别了整整88年后的这个清明节,93岁的陈鹄用一封跨越时空的回信来缅怀父母。

陈潭秋大儿子陈鹄:爸爸妈妈,这两个温馨的对我来说更是崇高的、令人心碎的称呼,我已经有88年没有真实的使用过了。近年来,我经常半夜醒来想起您或妈妈而难以入眠,我们都是党龄超过60年的老党员了。您的子孙们都十分崇敬您对党的忠诚,会把这份忠诚一直传承下去。

瞿秋白:我是江南第一燕 为衔春色上云梢

“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这是瞿秋白的代表诗作之一,也是他短暂一生的追求与写照。100年前,他怀着“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的初心,奔走东西、上下求索,作出了许多开创性贡献。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福建省长汀县的中山公园凉亭饮罢酒,从容走向刑场,沿途高唱着《国际歌》和《红军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胜利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到达刑场后,他盘膝坐在草地上,对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甚好!”随即饮弹洒血,从容就义,时年36岁。

为了纪念瞿秋白,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在他的就义处,修建了纪念碑。每年清明时节,社会各界都会有很多人来到这里,缅怀先烈,寄托哀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尽管今天下起小雨,还是难挡大家来这里缅怀先烈的热情。据了解,这几天每天都是有上千名社会各界人士来到这里祭奠先烈,尽管人流量非常大,大家还是井井有序,大家排着队顺着台阶走上前去敬献鲜花,向革命先烈表达敬意。

在现场,这里不仅是有瞿秋白烈士纪念碑,还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瞿秋白同志就义处”,这也是当地人特地为瞿秋白所立的。

1935年2月,当时瞿秋白打算从福建长汀转移到上海,但是在转移途中不幸被捕了,在被囚禁期间,国民党派了大量的人来进行劝降,但都被瞿秋白严词拒绝了。在生命最后的时刻面对枪决,他也镇定自若,一路高唱着国际歌,来到这个区域,从容面对枪口,微笑着从容就义的。

除了纪念碑和石碑,当地还为瞿秋白建了烈士纪念馆,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记载,让大家记住铭记这段历史。

(来源:央视新闻 责任编辑 静静)


责任编辑 谢雅静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