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湖北长江禁渔纪实 | 退捕渔民张成国老俩口的新生活

  2021-01-19 16:37:46
分享到:

退捕禁捕关键在渔民,渔民是否退得出稳得住,事关禁捕退捕的成败。丹江口市多措并举促转产,加快推进群众“点单”、船主转产服务专班“派单”、单位“接单”的个性化转产服务,让退捕渔民转出一片新天地。系列报道《湖北长江禁渔纪实》,请听报道

退捕渔民张成国老俩口的新生活

老俩口风波浪里讨生活

冬日的夕阳下,丹江口水库波光粼粼。岸边上,丹江口市龙山镇七里沟村的一片柑橘林郁郁葱葱,退捕渔民张成国正在给橘树剪枝,他说,这片10来亩的林子是去年退捕时,村里帮着他一起种上的,已经产了一季果子,现在闲下来自己就来剪剪枝,期待来年有个更好的收成。

(张成国在给橘树修剪枝条)

30年前,30多岁的张成国和老伴谢忠云一起来到丹江口水库,凭借一条小渔船风里浪里讨生活,一干就是半辈子。

“捕鱼的时候都是起早摸黑的,晚上去放网,凌晨一、两点钟就要起来收网,鱼要天一亮就上市,晚了就卖不出去了。”抚摸着老寒腿,张成国说:“老伴搪桨划船,我放网收网,晴天下雨都要下河,一天到黑辛苦得很。”

(张成国老俩口曾经使用过的渔船)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67岁的谢忠云对于那些年的“水上漂”生活记忆深刻的不仅仅是捕鱼的艰辛,还有很多的危险。谢忠云:“捕鱼养鱼的时候,我两次掉到了河里,一次是放网的时候,一不留神顺着网子头朝下掉进河里,他抓了两次才抓住我的腿把我捞上来。还有一次是搞天然网箱的时候,船沉了。两次都危险的很啊。”

(湖北之声记者采访退捕渔民张成国和谢忠云老俩口)

丹江口水库渔业资源的丰富,曾经让张成国一家的生活一度显得富足,但进入2012年以后,张成国明显感到捕鱼量的锐减,他开始尝试网箱养鱼。张成国说,最多的时候,自己搞了8、90个天然网箱,饲养鲈鱼、翘嘴鲌、红鱼等,年成好的时候一年养鱼可收入10来万元。

“水上漂”上岸谋新路

寒来暑往,潮起潮落。虽然捕鱼养鱼这条路生计不愁,但在张成国心里,总有一种讨生活的漂泊之苦。2020年禁捕退捕,他和老伴毅然放弃老行当,开始上岸谋新路,水里的损失岸上补。“我们最开始种了橘子树,后来又开了农家乐,养了鸡,现在村里还分了地,我种了西瓜。农家乐一天可以接待三、四桌。”张成国一边给橘园除草一边说。

(张成国家的橘园一片郁郁葱葱)

丹江口市龙山镇三面环水,下辖14个行政村,人口15879,水域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涉水行政村13个。为了确保像张成国这样的渔民退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龙山镇建立台账、分类施策、精准帮扶。

(张成国在橘园除草)

龙山镇武装部部长樊成进介绍:在政策宣传的同时镇里引导和鼓励有就业创业意愿和能力的渔民纳入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通过政策扶持,开展渔民就业创业技能培训,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电商平台等,带动退捕渔民发展生态种养殖等产业,拓宽渔民转产转业渠道。如今,全镇66户退捕渔民转业安置已基本实现。

好政策多种形式促就业

从捕鱼人到种养殖户,一个逐水,一个山居。张成国笑称自己现在成了“水陆双栖”全能农民。现在的他,每天早起不是上船,而是给200多只鸡喂食,然后去柑橘园里转一转,除一下草,剪一下枝,白天学习一下种养殖技术,老伴谢忠云每天下去则要去菜地里采收新鲜的蔬菜,老俩口的生活迎来了新天地。

(傍晚时分,张成国给200多只鸡喂食)

“现在国家政策也好,我们老俩口在岸上住得舒服多了,以前住在船上,哪有现在这样舒服!”刚喂完鸡回到家,谢忠云满面笑容地打开了话匣子:“现在心情宽展了,俗话说,家宽出少年嘛。事实就是这样啊,像我们这个年龄,如果还是以前那种水上漂的生活,哪还有现在这样的精神头儿。今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丹江口退捕渔民暨易迁安置专场招聘会现场)

丹江口市禁捕退捕指挥部负责人介绍,开展禁捕退捕工作以来,丹江口市向15个涉渔镇(办、处、区)的退捕渔民印发《丹江口市禁捕退捕主要政策》2万余份,累计印发了40多期《退捕禁捕工作简报》,夯实了全面推进禁捕退捕的思想基础,确保禁捕退捕政策家喻户晓。截止2020年底,丹江口市累计发放就业政策汇编20000多本,提供岗位需求信息1600多条。共组织退捕渔民线上线下招聘活动11场,为330家用工单位发布用工岗位12000多个,达成意向1555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5万元。目前,退捕渔民1135人中,法定劳动年龄内需要安置948人,其中有就业意愿922人,目前已通过企业吸纳、灵活就业、在家务农等方式全部实现就业。

(湖北之声记者 陈劲松 通讯员 周锋 彭强 责任编辑 张冉)

责任编辑 张冉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