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从无名到闻名,公安葡萄迸发新活力|乡村振兴看公安葡萄的蝶变

  2020-08-04 20:12:32
分享到:

从提篮小卖到建立大市场,全国各大经销商争相订购,荆州市公安县的葡萄种植走出了一条从寂寂无名到蜚声市场的蝶变之路。2016年11月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公安葡萄”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相继诞生荆秋缘、晶凉田等注册商标品牌。系列报道“乡村振兴看公安葡萄的蝶变”,今天为您带来第三篇《从无名到闻名,公安葡萄迸发新活力》。

又到葡萄成熟季,有着16年经验的资深葡萄经纪人周红艳一早就与老客户联系。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探索到2005年后的“黄金十年”,周红艳亲历了公安葡萄的“巅峰时刻”。周红艳说,从2008年2012年的5年时间里,“全国各地几乎所有的水果大型市场批发商都到我们这里来过,谈到公安葡萄几乎每个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公安葡萄已经名声在外了。”

由于葡萄市场行情好,经济效益高,2010年前后,不少果农一味提高产量,亩产一度突破万斤。然而,由于葡萄品质不高,销售价格一降再降,果农们增产不增收。2010年,科润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波带领社员一起发展设施农业,采取限产、提质、促早、增效的绿色标准化栽培方式,不断进行品种改良,用“好味道”赢回市场口碑。

刘波说,实施设施农业以后,葡萄亩产控制在4000斤左右,品质得到明显提升。“10年前,陆地葡萄每亩可以挣12000元到15000元之间,但是大棚葡萄可以达到4万到5万。我们带领农户一起,大家赚到钱,也就自发地开始转变。”

如今,用品质立足市场成为当地企业和农户的共识,不少农户主动加入合作社寻求技术支持。公安县埠河镇同心村五组村民陈龙就是其中之一。“每年种什么品种,打什么样的设施,构建什么样的肥水一体化的系统,包括用什么肥料、农药,都由公司统一经营。”

目前,公安县在已经注册27个葡萄品牌的基础上,又着力打造公用品牌“晶凉田”,推行统一种植、统一技术、统一肥料、统一包装、统一检测、统一销售的“六统一”品牌运作模式,助力“小”葡萄闯出“大”市场。

有了好产品,还要谋求更大的市场。受疫情影响,湖北农产品的销路一度成为难题。在公安县,像周红艳一样常年奔走在各大城市水果专业市场的800多名葡萄经纪人成为销路“担当”,目前除新疆、西藏外,基本实现国内销售全覆盖。让周红艳欣喜的是,近几年,当地政府一直着力打造的葡萄品牌为今年的互联网销售助推了一把。“现在的人都有品牌意识,尤其是线上。在市场现场收购时比较直观,看葡萄的果面、口感好不好,但是如果要拼网络市场,就一定得有响亮的品牌。”

面对电商的火热,曾积极“拥抱”互联网的科润农业却并不打算再继续。刘波说,看似“诱人”的网络市场并没有让他尝到“甜头”。“因为葡萄是浆果类的,一串串的,在运输过程中掉一两颗很正常,但是有些消费者不理解,就会有一些纠纷,所以我们也是尽量避免这些事情。”

物流一直是生鲜电商的痛点。而葡萄相比其他水果运输尤其麻烦,形状不规则,不好包装,皮儿薄,水分多,易裂易腐。作为全省第一家以葡萄生产为主导产业的企业,金秋农业早在2014年就开始“花式”创新销售模式,打通销售渠道,种植新品种,实现错位竞争,同时,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荆秋缘”。公司总经理刘静介绍:“我们现在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线上接单了以后组团发货。比方说我们往武汉发,我们同时会供应社区店,然后给天香果园、宝能生鲜等配点货,我们一车送过去,然后做落地配,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性价比的问题。”

历经30多年的发展,公安葡萄成功破除了“江南不能种葡萄”的传说,摘得“江南葡萄第一县”的桂冠。如今,公安县全县葡萄种植面积11万亩,产值12亿元。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夏晓青、李丽 通讯员:张孝桂、杨扬 审核:向秀 责任编辑 张冉)

责任编辑 张冉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