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量”向“质”的转变——应城市提升空气质量三实景
▲蓝天白云下的应城国家矿山公园
初夏五月,沿汉宜大道一路行来,路两旁植被茂盛,不见裸土,应城市一些骑行爱好者纷纷表示,现如今,傍晚在这条路上骑车是一种享受——全程灯光相伴,空气清新。
有一组数据可以直观佐证骑行爱好者们的说法:据孝感市生态环境局应城市分局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元至4月,应城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82.3%,较上年同期提升了9.2%。
也许,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以盐化工产业为支柱的应城,空气质量“不是很好”,但近年来,随着应城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紧扣主旨打好蓝天保卫战,空气质量着实实现较大提升。
“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努力,这是一个由‘量’向‘质’的转变。”应城市环保部门负责人如是说。
这里,我们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实景,看看应城在着力提升空气质量工作上的实绩。
实景一:“路边的‘大烟囱’,是凉水塔。”
到过应城的人都曾看到过,汉宜大道旁,有一个巨大的“烟囱”,每天冒着“白烟”。
“这么大的烟囱,每天排放白烟子,是不是在污染环境?”周边村民有这样的疑问,应城市民有这样的疑问,看到如此景象的网友难免更有相似的疑问。
带着这个疑问,5月6日,记者随应城市环保部门执法人员前往“大烟囱”的“主人” ——华能应城热电实地探访。
▲华能应城热电公司全景
“这个‘大烟囱’很显眼,所以较容易被人们误会为我们在污染环境,其实,它是我们的凉水塔,里头冒的都是冷却供热设施产生的水蒸气。”凉水塔下,华能应城热电环保负责人孙锐微笑着说。
众所周知,热电生产,要燃烧大量的煤,会产生含有少量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的废气。
对此,华能应城热电践行“减量化”理念,对废气排放采取“降维打击”。
自2013年开工建设以来,华能应城热电严格按照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要求,大力建设并投运各类环保设施,着力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以往执行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00毫克标准,如今我们执行35毫克超低排放标准。”孙锐细细道来。
2017年,在应城市环保等主管部门的协助下,华能应城热电完成1号、2号供热机组超低排放改造。
纵向相比,2015年至2017年,华能应城热电废气排放标准,实现“百”级到“十”级维度上的降低。
“去年,二氧化硫排放量较环评总量控制指标减少2996.1吨,烟气出口安装有连续烟气在线监测系统,与省生态环境厅联网,我们的排放量远低于超低排放标准。”孙锐坚定表示。
实景二:“企业的社会责任!”
“加强环保尤其是废气达标排放,是我们企业的重要社会责任。”采访中,华能热电、新都化工、湖北双环等应城重点企业回答异口同声。
受疫情影响,新都化工热电联产能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有所延后。故而3月18日起,这个项目一直在赶进度,目前,项目地下部分基本完工,地上部分正在紧张有序建设中。
▲新都化工热电联产能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现场
项目现场负责人吴文华介绍,项目总投资高达5.98亿元,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节能环保锅炉等技术装置,实现超低排放及节能减排,预计明年4月竣工。
该项目系新都化工“上大压小”工程的重要一环,新上的大锅炉逐渐取代小锅炉,达到更加环保的目标。
“以往经过新都化工门口时,因为天气等原因,人们可能会闻到氨气味道而感官不适。随着新项目的建成,将大幅削减区域环保排污总量,路过者的不适感会有较好改善。”应城市环境监察大队二中队队长张超说。
据新都化工总经理助理刘家红介绍,新项目建成后,将彻底改善厂区内外大气环境质量,年产生经济效益1.1亿元,年增加税收约2000万元。
“技术改造促进清洁生产水平提升,也促进企业经济循环发展,环保是我们企业的社会责任!”刘家红表示。
与新都一样,上世纪70年代即在应城扎根发芽的湖北双环公司,也是降低废气排放的参与者、见证者。
▲湖北双环公司厂区一角
“以往整个社会层面上环保意识都不是太强,历史上有欠账,近年来大家环保意识提升了,环保问题就显得很突出。现在我们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进设备、建设各类环保设施,就是在想尽一切办法有效解决环保问题,因为这是我们的社会责任。”湖北双环总经理助理杨易坦言。
据介绍,2012年湖北双环投资1.4亿元进行脱硫、脱硝装置、除尘系统建设改造,2015年经市级环保部门验收通过,全线投入生产。
今年,为了实现超低排放,湖北双环拟投资6000万元对锅炉进行改造。
实景三:城市清新渐成常态
作为工业废气的“表亲”,俗名扬尘的悬浮颗粒物,在应城城区已被全面“压制”。
近几年来,应城市坚持将制定“扬尘治理方案”作为新建项目申请施工许可的必要条件之一,有关执法部门联合常态化巡查扬尘治理情况,发现问题现场下达整改通知,督导相关责任单位整改到位,抑尘工作逐步深入人心,日渐加力。
5月8日,陈塔社区棚户区改造项目现场秩序井然,建设工人头戴安全帽,佩戴口罩正在抓紧施工,这个位于应城主城区育才路南段的项目现场,没有人们印象中的尘土飞扬。
▲陈塔社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测尘除尘现场
“扬尘噪音监测仪直通监测部门电脑,5.5万方建筑区域内喷淋抑尘设备全覆盖,渣土车通过过水槽冲洗除尘方能外出……”项目承建方海发建设公司现场负责人周敦友对抑尘措施如数家珍。
为了严格履行抑尘承诺,这个身处居民区的建设项目,将工作细化到所有易产生扬尘部位,均采取植被覆盖抑尘的方法。
▲应城各个建筑工地均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扬尘
和建筑工地一样,应城商砼企业也悄然地变得“干净”起来。
5月8日,进入葛洲坝商砼厂区,喷淋抑尘设施让混凝土生产不再“烟尘四起”。
“我们之前投入了200多万元,给材料堆建起了库房,相当于给它们加了‘罩子’,从而避免扬尘。今年我们准备再投入200万元,给生产线也加上‘罩子’。”企业负责人张平形象地比喻。
虽然花了钱,但张平觉得值,一方面因为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也因为企业良好形象的展示能带来更多订单。
企业履责,政府履职。
近几年来,应城市还通过大力推进环卫管理体制、运转模式改革,着力抑尘。
▲应城城区环卫抑尘车高空喷雾降尘
“目前,城区共有洒水、雾炮抑尘车7台,根据不同季节调整作业频次,全天候控制道路扬尘。”应城市环卫服务中心负责人陈剑说。
人心齐,泰山移,曾经的光“灰”应城在人们心目中逐渐转变为清新宜居应城。
在此基础上,应城坚决执行秸秆禁烧要求,全面推广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技术,施行低茬收割。今年,应城投入财政资金583万元优先补贴购买秸秆综合利用机具,力促空气环境质量改善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有付出,有成效。
“过去一天擦三道都不中,屋里到处是灰,这两年道路干净,空气清爽宜人,相关部门确实下了大气力。”5月9日,天渐放晴,看着蓝天白云,应城城区文昌路经营电脑设备的刘池东很高兴。
▲应城文化艺体中心全景
家住东马坊的郑刚也有同样的感受:“汉宜线改造后,路边步行砖整齐划一、绿化带散发出清新香气……”
同参与,共努力,那一抹令人神清气爽的“应城蓝”,正相伴蒲阳。
(记者:王琦 特约记者:冯璇 图片由刘振宇 冯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