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急救担架员——为受伤的城市负重前行

楚天交通广播  2020-02-03 10:50:57
分享到:

疫情发生后,

武汉市急救中心承担了

很多转运患者的工作,

包括急救医生、司机、接线员、担架员

等在内的工作人员

都是随时待命。

其中,

有这样一个群体一直在忙碌着。

他们不是专业的医护人员,

但有些时候,

他们是第一个接触到患者的人。

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家在外地,

但在这个危机关头,

他们毅然选择与武汉人一起共抗疫情,

为防控疫情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他们,

就是急救中心的担架员。

现场实录《逆行者——急救中心担架员》

和往常一样,接到调度中心的指令后,急救车载着金俊英医生和两名担架员立刻出发了。

穿过空空荡荡的街道,急救车到达患者家属所说的地址。担架员于晓东和同伴一起抬着简易担架,跟医生一起赶紧跑上7楼。

可是敲了好久的门,房间里都没有回应。经过再次核实,原来家属报错了小区的名字,医生和两位担架员立刻返回车上,往更正后的位置赶去。

据金医生介绍,因为家属报错了小区名字,所以他们先爬了一个七楼,到新的地点又爬了一个七楼。“关键那里是一个老小区,门牌号码也不是很清楚,再加上外面街上人也少,问路的也没有。”

——“救人是好事,既然赶上了,就要去做。”

——“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当逃兵。”

顺利完成这趟任务后,急救车返回急救中心,人员车辆都进行杀菌消毒,然后休整待命。在等候新任务的间隙,记者找到了担架员于晓东。在聊天中得知,他今年50岁,老家在东北大兴安岭,来武汉市急救中心当担架员已经有17年了。

于晓东说,自己是同伴里老家离武汉最远的了,“从中国地图上来看,大兴安岭在鸡头的位置,而武汉是在心脏位子。”

于晓东告诉记者,这次疫情发生后,急救中心的工作量陡然增加了好几倍,正是需要用人的时候。虽然赶上春节,但他还是选择留了下来。

在于晓东的眼里,“救人是一件好事,既然赶上了,就要去做啊。我们不做谁来做?我们还是专业的。”

记者了解到,武汉市急救中心的担架员们,大部分是外地来汉的农民工,每天承担着繁重的体力活。疫情发生以来,他们中的很多人放弃了回乡与家人团圆,坚定地留下来,和这座城市一起抗击疫情。

“这个时候,不能当逃兵”。于晓东和同伴们在做好个人防护、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边鼓劲,边出工。

——“体力上可以承受,但精神上确实有压力。”

于晓东:怎么办呢?因为这个地方需要人啊!

记  者:思想压力大不大啊?

于晓东:有一点,说没有那是假话!因为这个带传染性的,我们是近距离的,要摸要抬。现在这项工作,我们担架员体力上可以承受,但是精神上确实是有压力的。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很多担架员都存在着这种心理压力。

比如26岁的韩银飞,他是担架员中少有的大学生。本来只把这当做一份临时性的工作,但是看到急救中心确实人手紧张,他不顾母亲的反对,毅然留在了工作岗位。

回忆起做决定的时候,韩银飞说:“我是小年的时候回过一次老家、当时我妈就要我不要干了,没想到小年过完,我一过来,(武汉)这边势态越来越严重了。当时也有退缩的想法,内心挺矛盾的,但是现在正处于危难的关头,大家都不容易,所以想着坚持把这段时间干完。”

万一自己被感染会不会传给女朋友?这是韩银飞目前最担心的事情。所以在工作时间外,他把自己“隔离”了——“我担心把大家给传染了,因为我们经常是跟病人第一个接触的,包括我女朋友,我都不敢见面了。哎……心里面也是挺难受的。”

记者手记

记者曾看到有位担架员

发过这样的朋友圈:

“怎么可能没有危险?

谁心里又不怕?

但是事情来了,

不能因为心里怕就不去吧?

我们做的就是这个事,

不但得去,

还得把事情做好。

活了几十年,

心里从没这样重过。

整个城市的人都在为这事付出,

特别是医护人员,

跟他们比,

我们的一点粗活不值一提。”

其实,我们想说,穿着白色防护服的担架员们,你们跟医护人员一样,都是冲在疫情防控一线的“白衣天使”。

或许你们的身份证号码不是4201开头,或许你们连一句武汉话都不会说,但谁也不能否认,你们也是武汉人,是众志成城的一份子!

希望大家都安好!

共渡难关,

我们的城市需要你们,

你们的家人也需要你们!

记者:黄宇达  视频:卢静 通讯员:罗双萍

(责任编辑 黄静蕾)

责任编辑 黄静蕾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