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荆州 | “马山民歌队”65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山民歌”在探索中前行

长江云  2019-11-13 17:34:55
分享到:

今天(11月13日)上午,荆州“马山民歌队”建队65周年纪念活动,在荆州市荆州区马山镇马南村村委会广场举行,当地群众唱响“马山民歌”,载歌载舞热烈庆祝。

“马山民歌”国家级传承人,82岁的王兆珍老人,亲临现场参与活动。1957年,她所在的湖北民歌合唱团,曾经以一首马山民歌《翻一个荷叶对牡丹》唱进北京中南海,受到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据了解,“马山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南村是马山民歌的摇篮和发源地。目前全国有国家级马山民歌传承人一名,省级传承人两名,市级两名。马山民歌传唱范围涵盖了荆州大部分区域,宋玉“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的说法,点明了它是属于下层劳动人民的音乐,是劳动者在栽秧、割谷、挑草头、打硪和闲暇之余的即兴演唱。马山民歌音韵独特、旋律流畅、节奏明快,歌词具有明显的方言色彩。

近年来,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国家、省、市、县各级文化部门都加大了对马山民歌的投入。马山民歌部分代表作被列为中国优秀民歌精品,推介到欧洲和东南亚国家,一些作品还被中小学校列为音乐教材;以保护马山民歌为担当的王兆珍工作室成立;当地组织马山民歌表演队十多支,经常参加各类公益表演;慕名而来的各类音乐院校的采风活动不断。中国歌剧舞剧院来采风后,深受触动,正在编排大型马山民歌歌舞剧,2020年出炉;此外,当地的中小学还自编了马山民歌教材,开设了“马山民歌”音乐课,组织了马山民歌少年合唱团。

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周晶介绍,目前,荆州市保护非遗重在两类,一类是静态保护,重在文字音像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第二类是动态保护。让文艺活起来、动起来、然后再火起来。主要是围绕“六进”,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厂矿企业、进景区景点和进镇村,经常开展表演活动,让马山民歌走上各类舞台。仅今年就在各地表演30多场,走上了园博会的舞台,登上“丰收节”舞台,去年也曾受邀赴武汉汉街表演等等。

谈到马山民歌的变化发展,马山民歌省级传承人黄清芳认为,马山民歌已经由田间地头唱到了中南海,唱腔也由过去的曲调繁多,集中到了嘚嘚调,喇叭调等五大调的演唱上。未来不仅要培养更多接班人,将这一优秀的文艺形式,传承好保护好,同时要不断创新,和现代音乐结合,如健身舞曲、大众音乐融合发展,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从而发扬光大。

为了让马山民歌能唱得响,唱得好,提高演唱水平,马山镇还组织了专门的声乐培训班。各地爱好者、音乐老师、村文化委员等200多人到场学习。全镇直接或间接参与马山民歌表演传承的人将近600人。对于马山民歌的现状,马山镇文化站站长田清云,感到欣喜,但也有忧虑。他说,目前,马山民歌仍然主要是在保护中发展,公益性演出占了所有演出的99%以上,商业演出次数寥寥无几,而且演出费都是“适当数额”,以表演队“食宿行”补贴为主,并未真正形成有效的商业演出模式。像马山民歌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结合文化旅游发展,实现其市场价值,值得思考。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温少海  责任编辑 谢宝莹)

责任编辑 谢宝莹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