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号
家门口的医疗“国家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助潜江高危肺癌老人重获新生

近日,湖北潜江市一位年逾七旬、身患多种基础疾病的高危肺癌患者陈女士(化姓),在“家门口”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潜江医院(潜江市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潜江医院),成功接受了高难度精准微创手术并获得良好康复。

陈女士常年被阵发性房颤、高血压、冠脉狭窄等基础疾病缠身,身体状况较为虚弱。一次例行体检中,胸部CT检查结果令她和家人寝食难安:右中肺出现一个13毫米结节,右下肺背段更存在一个23毫米的部分实性结节。

高风险手术与复杂基础疾病形成的叠加挑战,让治疗方案的选择异常棘手。抱着对潜江医院紧密依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优质资源的信任,陈女士最终选择留在潜江进行治疗。

“云上”联动+MDT协同,家门口汇集顶尖医疗资源

患者高龄、基础疾病多、手术风险极大,如何制定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成为破局关键。潜江医院胸外科迅速向医院医务部申请与省人民医院组织多学科诊疗(MDT)。

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路。依托省人民医院-潜江医院紧密型医联体协作机制和数字化“云平台”,患者的影像资料第一时间被完整上传到武汉。省人民医院胸外科江万里副教授在线实时查阅资料,并与潜江市中心医院胸外科、心血管内科、麻醉科、病理科、放射影像科、重症医学科(ICU)、营养科等多学科专家,共同组织了跨越地域限制的“云上”MDT讨论。

专家们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对陈女士的全身状况、麻醉耐受性、手术风险、围术期心血管管理、营养支持、术后重症监护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风险评估与预案制定,最终共同敲定了最优化的手术方案。

专家多跑路,患者少跑路。为了确保手术效果,省人民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从“线上”延伸至“线下”。江万里副教授赶赴潜江,与潜江医院胸外科医疗团队共同为陈女士实施单孔胸腔镜下“胸腔镜右下肺背段切除术+右中肺楔形切除术+淋巴结清扫+胸膜粘连烙断+胸腔闭式引流术”。该技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等优势,特别适合像陈女士这样基础病多、耐受力差的老年患者。

“30分钟精准诊断” 体现资源整合效能

这一疑难手术的核心挑战,还在于术中病理的快速精准诊断,其结果是决定最终切除范围和手术方案调整的直接依据。术中,当陈女士的肺组织被精准切除后,一场线下的“生死时速”在潜江医院病理科上演。

术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外派医联体单位干部、潜江市中心医院院长曾智与病理科主任黎三艳迅速开展紧急术中冰冻病理会诊。30分钟内就做出了明确了“浸润性腺癌”的诊断,为后续手术的精准实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整个手术用时约1小时。术后,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陈女士恢复良好,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基础疾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深化“托管”模式,让“医疗国家队”在县域落地生根

陈女士在“家门口”的重获新生,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深度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坚定不移落实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政策的生动缩影。

据悉,自2016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潜江医院成立以来,两家医院在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核心技术植入、学科体系建设、医院文化培育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度合作与交流。通过专家长期派驻、专科联盟、远程培训、手术带教、共同科研等多种形式,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

托管多年,两院各对应学科形成了多个稳固的“专科联盟”,共同探索出一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技术精准输出、人才持续培养、服务模式重构来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的有效路径,为破解县域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湖北经验”。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潜江医院(潜江市中心医院)院长曾智期待,随着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的持续深化和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的广泛应用,四级医联体的“潜江样板”必将惠及更多荆楚百姓,为推进健康湖北建设贡献坚实力量。

通讯员:刘禹 郑妮

责任编辑 张旖

免责声明

特别声明:本文为“长江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长江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