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号
助患者告别20年失眠焦虑 武大人民医院洪山院区麻醉与睡眠门诊“组合疗法”攻克顽固性失眠伴焦虑抑郁

69岁的查阿姨,与失眠和焦虑抗争了整整20年:每夜仅能浅睡3小时,白天却异常亢奋、情绪濒临崩溃,甚至常常在深夜惊醒后陷入抑郁绝望。

四处求医无果后,近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洪山院区麻醉与睡眠门诊独创的 "麻醉治疗方案 - 失眠药物精准调控 - 心理多维调理" 的三维诊疗体系,成功帮助查阿姨恢复了优质睡眠状态。这一创新诊疗模式不仅为顽固性睡眠障碍患者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更通过多维度协同干预的临床实践,为全国范围内深受睡眠顽疾困扰的人群开辟了科学有效的诊疗新路径。

这些年,深受失眠与焦虑折磨的查阿姨辗转多家医院,尝试过各类药物、物理疗法和中医调理,不仅收效甚微,还引发了手抖、头痛、视力模糊等副作用。直到她今年5月慕名找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洪山院区麻醉与睡眠门诊后,情况才有了好转。

在洪山院区麻醉与睡眠门诊,肖兴鹏副主任医师与何旋医师所在的门诊团队为查阿姨制定了精准的治疗方案,他们以创新麻醉治疗技术为核心,为患者实施了三阶段精准干预。团队首先采用麻醉滴定技术,通过药物靶控睡眠滴定调节,快速改善患者焦虑抑郁心境,重建生理睡眠节律;其次进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调节,借助B超引导,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让“乱套”的植物神经功能恢复正常;然后采取失眠药物精准调控,运用药物基因检测技术,制定适合患者病情的用药方案,减轻药物的副作用。

与此同时,麻醉与睡眠门诊团队还采取心理多维调理,以 CBT-I(认知行为疗法 - 失眠)为核心干预框架,创新性融合睡眠压缩技术精细化应用、药物 - 行为协同减停策略、焦虑即时阻断神经调控训练及防复发睡眠免疫强化程序,通过多模态心理干预模块的系统化组合,实现患者睡眠认知重构、焦虑情绪调控及睡眠行为模式优化的综合效应。

治疗疗程进行了半个月后,查阿姨的睡眠时间就接近5小时左右;疗程结束时,她每晚能安稳睡眠6至7小时,心境状态显著好转,焦虑抑郁症状明显消失。更让人惊喜的是,她吃的精神类药物大大减少,植物神经功能检测结果基本恢复正常。

肖兴鹏副主任医师介绍,洪山院区麻醉与睡眠门诊开创的“麻醉诱导睡眠重建"”技术,主要针对三类复杂性失眠人群提供专业化解决方案,包括慢性药物依赖型失眠、心身共病性失眠(焦虑抑郁性失眠)及难治性顽固性失眠(反复发作的慢性睡眠障碍),目前已成功治愈超3000例难治性失眠患者。其独特优势在于传统麻醉技术在顽固性失眠领域的突破性临床应用,通过构建 “神经调控 - 药物精准 - 营养修复” 三位一体治疗体系,为顽固性失眠患者提供从自主神经功能重建到睡眠中枢稳态恢复的全周期诊疗方案。

同时,麻醉与睡眠门诊组成多学科专家协同诊疗体系,构建由精神科、神经内科、麻醉科等多领域专家组成的跨学科诊疗团队,通过多轮联合会诊与病例研讨,整合神经调控、心理干预、药理治疗等多学科专业优势,为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综合诊疗方案,确保从病理机制分析到治疗策略制定的全面性与精准性。团队还建立了全周期智能防复发管理体系,依托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睡眠监测系统,结合大数据算法模型,精准预测复发风险,并提供远程医疗指导、定期复诊提醒、个性化睡眠行为干预的终身健康管理服务,全方位筑牢睡眠健康防线。

专家指出,长期失眠是隐匿的健康危机。长期失眠不仅导致日间认知功能下降、情绪失控,更与高血压(风险增加 45%)、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 30%)、冠心病(风险增加 25%)及阿尔茨海默病(β 淀粉样蛋白沉积风险升高 2 倍)等重大疾病密切相关,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隐形杀手。


 科室特色傍晚睡眠滴定


 午间睡眠滴定


 快速抗焦虑、抗抑郁治疗


 B超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调节紊乱的植物神经功能


 CBTI(失眠认知行为疗法)面诊及治疗


通讯员:龚雨西

湖北广电大健康中心图文编辑:杜若希

责任编辑 张旖

免责声明

特别声明:本文为“长江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长江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