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号
宜昌人大:扭紧电动自行车管理“安全阀”

(通讯员陈锋)近期,在宜昌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的满意度测评环节,宜昌市人民政府研究处理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宜昌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及其审议意见的报告,获得了委员们全部的“满意票”。自2024年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对《宜昌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实施执法检查以来,在公安部两次对全国各地头盔佩戴率的抽查中,宜昌以97.6%、94.6%的头盔佩戴率位列全国第一。但是2019年5月1日前,在宜昌市交通最繁忙的城区云集天桥下,这个数据不足20%。5年数据变化的背后,是《宜昌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实施所带来的法治力量,见证了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守护群众车轮上的安全——湖北省首部规范电动自行车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在宜昌出台

电动自行车,因其经济、便捷等特点受到群众欢迎,已经成为宜昌市居民交通出行的重要工具之一。2018年,宜昌市销售和通行的两轮电动车总量突破48万台,其中主城区超过17万台,且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电动车无牌、违法行驶现象突出,随之带来的各类事故也呈现频发趋势,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隐患,电动自行车管理已经成为全市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基本民生问题。

2015年,在设区市拥有地方立法权前夕,宜昌市部分人大代表联名呼吁加强电动自行车立法,保障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和生命财产安全。

民有所呼,我必有应。2016年正式获得地方立法权伊始,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即将电动自行车立法纳入五年立法规划,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全市范围内充分立法调研基础下,湖北省首部规范电动自行车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宜昌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制定实施。

良法善治!条例不仅涵盖了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登记服务、通行保障、宣传教育诸多内容,还理顺了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关系,从根本上破解了宜昌市电动自行车源头管理、登记管理、执法管理三大难题,保障了涉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连续5年下降,整体降幅超过20%。

开门监督、广纳民意,让人大监督精准打通电动自行车管理堵点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宜昌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实施的怎么样?还有哪些问题和痛点堵点?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在开展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执法检查过程中,组织群众通过12345平台“我的宜昌”等征集群众关于电动自行车管理和服务的意见、建议、投诉就近800起,这些数据的背后,体现了群众对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的热切期盼。

 (2024年,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宜昌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执法检查)

锦绣社区是2017年由葛洲坝集团移交给宜昌市葛洲坝街道的首个社会型社区,居民多为葛洲坝集团退休职工及家属。

得知宜昌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征集电动自行车管理方面的意见建议,湖北省人大代表、锦绣社区党委书记邱敏感觉这是反映和解决电动自行车管理问题的绝佳机会。

因为她心里清楚:辖区居民出行大部分靠电动自行车,同时社区的老人和孩子饱受外卖骑手闯红灯、逆向行驶、超速行驶等问题带来的出行之苦。

召集座谈会、上门走访......不到10天,邱敏就收集到了辖区85位群众对电动自行车管理的意见建议有效意见建议近100条,全部原汁原味反馈给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

宜昌市人大常委会聚焦收集到的群众意见建议,精准开展执法检查,同时实行审议意见和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意见建议“双交办”、“双督促”,推动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既认真研究处理审议意见,又及时研究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回应群众关切。

 (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宜昌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

当前城市建设与治理中,充电桩“供不应求”较为普遍。面对占27.7%的群众意见集中于停放充电设施建设不足,市人大常委会联合市场监管、消防救援等部门,多次组织深入全市12个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现场明察暗访,推动开展全市2003个既有住宅小区摸底排查,将设施配建不均衡的住宅小区列入纳入十大民生项目重点建设。截止2025年2月,全市新增充电端口2.3万个,配齐各类灭火设施,有效缓解充电难题。

开展专项工作评议是宜昌市人大常委会畅通民意渠道,推动改进部门单位工作的重要监督方式。近年来,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对市公安局、市住新局等电动自行车管理部门开展专项工作评议,听取群众对被评议单位意见,开展两次满意度测评,推动职能单位依法尽责履职,有效解决了电动自行车管理登记服务、充电停车、非机动车道建设、消防安全、安全行驶等民生热点难题。

人大工作唯有创新,方能与时代同频、与改革同步、与群众同频

难点在那里,改革创新就在那里,这是宜昌人回答时代答卷的态度和魄力。

宜昌市合标电动自行车已达40万台,如何登记管理?通过《宜昌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的实施,宜昌市在全省创新二维码号牌,避免人工输入身份证号码、车辆号牌耗时、繁琐等程序,该举措被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工作小组纳入2024年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事项。

如何更贴近群众进行电动自行车管理普法宣传?2024年7月,全省首个交通安全学习自助仓在宜昌市伍家区投入使用——将旧有交通岗亭,改造成集柔性执法、宣传教育、便民服务于一身的文明交通宣教站。

 (作为电动自行车行驶的主力军,外卖骑手在自助学习舱接受电动自行车安全教育学习。)

改革创新,是时代的命题,更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使命和抓手。

2025年,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在全市13个县市区开展人大代表联系群众“5号见”活动,省市县乡四级人大代表,与选区选民和群众面对面交流沟通,听取和反映群众意见和诉求,接受群众监督。

2025年,在宜昌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首次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受理问题及办理情况的报告。

2025年,宜昌市人大常委会成立法制、司法、经济、教科文卫等八个专业代表小组,每年聚焦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等问题,开展调研视察、走访选民等活动,并参与立法、监督、议案建议督办等工作。

一张张改革创新的画卷在铺开,一个个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在探索。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和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改革创新,把人民群众的关切作为着力点,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努力做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让人民满意”。

(湖北综合出品)


责任编辑 卢肖秋子

免责声明

特别声明:本文为“长江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长江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