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病理科、洪山院区血液内科及等多学科团队,凭借精湛的医疗技术与敏锐的临床洞察力,成功诊断并治疗一例极为罕见的“玻璃体视网膜B细胞淋巴瘤”,彰显了医院在疑难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精准诊断领域的国内领先水平。患者经过近1月的全身和局部治疗,4月30日来院复查时,双眼前黑影减少,症状较前明显好转。

眼科手术“探微寻踪” 病理技术“大海捞针”
患者为一名中年女性,因“视力异常”辗转多地求医,长期被诊断为“葡萄膜炎”,原因不明,治疗效果欠佳。今年3月,患者慕名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杨红霞副主任医师处就诊。
眼科影像学团队凭借丰富的经验,提出患者并非普通葡萄膜炎,怀疑淋巴瘤可能。眼科中心主任陈长征教授会诊该病人后,建议行微创玻切手术,尽可能获取病理标本以明确诊断。
面对眼部病灶微小、组织样本极难获取的挑战,杨红霞医师凭借精益求精的精神,以毫米级的精准操作、通过微创手术从患者玻璃体病灶中成功提取微量活体细胞,为后续诊断提供了关键病理样本。
病理科主任袁静萍教授和淋巴瘤亚专科组长何惠华教授接棒后,面对仅有的几十个可疑细胞,创新性应用微量细胞蜡块包埋新技术,在极微量的样本中精准捕获了病变细胞,并完成高难度免疫组化染色。
最终病理结果显示,患者被确诊为“玻璃体视网膜B细胞淋巴瘤”——一种恶性程度高、极易侵袭中枢神经系统且可能导致失明及死亡的罕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亚型。
袁静萍主任表示:这类疾病全球罕见,病理诊断如同“大海捞针”,对诊断精度的要求极高。精准病理诊断得益于团队在显微技术与肿瘤病理领域的深厚积累与精益求精。
多学科协作精准施治 顶级专家共筑生命防线
明确诊断后,患者遂转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洪山院区血液内科进一步治疗。面对这种恶性程度极高的罕见淋巴瘤,叶柏新主任团队立即启动多学科诊疗(MDT)机制,并联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国内顶尖淋巴瘤专家及本院相关科室专家,围绕患者病情展开深入研讨。
面对这一罕见病例,国内顶尖专家们高度评价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在该型罕见淋巴瘤诊断中展现出的高超水平,称其“从蛛丝马迹中锁定病根,展现了一流的精准诊疗能力”。
经多学科专家反复论证,叶柏新主任团队为患者量身定制了基于靶向治疗的创新性综合治疗方案,在控制肿瘤进展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患者视功能及避免中枢复发的风险。目前,患者已进入规范化治疗阶段。
据患者反馈,第一疗程的治疗方案用完后的第二天,其欣喜的感受到此前“视力异常”相关的症状已获得好转。患者及家属对该院多学科诊疗团队的专业精神与人文关怀给予了高度赞誉。
以创新驱动诊疗,以协作守护生命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此次成功案例,得益于多学科协作及完美配合,将眼科精准微创技术、病理超微诊断技术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前沿治疗技术等进行融合,最终挽救患者生命。
据悉,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是一类罕见的淋巴结外淋巴瘤, 56%~90%患者最终会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恶性程度高,可致盲,并可导致死亡。然而,临床实践中该型淋巴瘤误诊率高,延迟诊断常见,症状出现与诊断的平均间隔为数月至数年不等。早期诊断及及时规范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专家提醒,如出现视力下降或眼前漂浮物等症状,症状持续时间长且治疗效果欠佳时,切莫掉以轻心,应积极排除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的可能。
作为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始终致力于疑难危重症的攻坚突破,通过技术创新与学科交叉,持续为患者提供“早诊、精治、优效”的医疗服务。未来,医院将继续发挥多学科协作优势,为罕见病及复杂疾病患者点亮生命希望。
通讯员:龚雨西
湖北广电大健康中心图文编辑:邓昭宇
免责声明
特别声明:本文为“长江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长江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