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脱贫故事|湖北南漳曾家坪村:他们的“小康心愿”实现了

云上南漳  2021-02-18 14:34:17
分享到:

秦明志:幸福生活量身定制

秦明志

“我怎么也想不到,当初驻村干部们让我许的愿,才短短6年,就全部实现了。”深秋时节,在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薛坪镇曾家坪村一组,村民秦明志赶着自家的两头黄牛,笑容暖暖、红光满面。

2014年10月,襄阳市委统战部精准扶贫工作队进驻曾家坪村,没有水泥路、不通自来水、家家土坯房……落后的村貌、贫困的群众,让驻村干部心疼且心焦。面对几乎一切要“从零开始”的工作局面,驻村干部决定改变以往的扶贫模式,逐户征集“小康心愿”,制定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发展方案,帮助村民摆脱困境。

自己和老伴有稳定的收入,年近30的独子能够顺利成家,旧屋能够翻新变样——这是秦明志当初的“小康心愿”。

看似简单,但对于只有两亩包谷地,儿子在外打工月收入仅千余元的一家三口来说,却是不折不扣的奢望。

“稳定的收入要靠稳定的产业,儿子成家要靠经济实力,旧屋翻新要靠家庭积蓄,老秦的愿望要实现,必须要让这个家庭拥有自己的产业。”鉴于此,驻村干部在详细分析秦明志家劳动力情况和从业技能特点后,量身定制了脱贫发展方案。有畜牧养殖经验的秦明志在家主抓牛羊猪养殖;家里的2亩耕地转种附加值高的辣椒和代料香菇,由身体状况稍差的妻子负责,农忙时一家人上阵;把外出务工的儿子召回村子担任网格员,生活成本降低、收入基本持平,还可为村集体管理运营注入新鲜血液……科学周密的计划得到一家人的认可,奔小康的步子迈得更加扎实了。

“家里现在有猪、牛各两头,屋后山上放养着5只羊,都是驻村干部帮忙弄来幼崽,出栏后也是他们帮忙找销路,每年能赚3万多元。前年,在他们指导下,我们还种上了1.2万袋香菇和近两亩辣椒,年纯收入也有三四万元。”秦明志笑着说,加上儿子当网格员的工资、妻子农闲时去别的种植大户家帮工的收入以及每年近万元的贫困户产业奖补,现在家里一年纯收入接近10万元。

2018年,靠着驻村干部帮忙申请到的2.5万元危房改造补贴和家里的积蓄,秦明志家的旧屋全面翻新,自来水、小家电一应俱全。近期,老两口还帮儿子在县城购置了婚房,将新媳妇娶进门。

徐如钢:路通事事通

徐如钢

沿着蜿蜒的山路盘旋向上,越过一道高高的山梁,绿油油的菜园在道路两侧铺开,运送蔬菜的中小货车、农用三轮排着队,依次停在一幢精致的二层小楼门前——这是曾家坪村二组蔬菜种植大户徐如钢的家。

“以前这里没有通路,走上来全靠两条腿,别说运货物,就连去镇上买点生活用品都很不方便。”徐如钢一边将成箱的四季豆和西红柿搬上商贩的车厢,一边向记者介绍:“这里土质好、光照强,旁边还有小溪可供灌溉,是种植蔬菜的‘风水宝地’。以前,因为不通路,一直都处于‘半撂荒’的状态,我和几户邻居每家都只种了五六亩的包谷,一半供家人吃,一半肩挑背扛下山换钱。”

2014年10月,驻村干部翻山越岭第一次来到他家,一切都有了转机。面对正逐户征集“小康心愿”的驻村干部,徐如钢说,他什么都不想要,只希望家门口能通上一条水泥路,把家门口的“风水宝地”开发出来,给自己一个靠双手改变命运的机会。

在破旧的土坯房前辞别了志气满满、斗志昂扬的徐如钢,驻村干部们立刻着手制订“圆梦计划”。利用职能优势联系专家对道路进行评估设计,充分联络各级党委政府、职能部门筹措资金,对接爱心企业家捐资出力……

2016年春,徐如钢住进了由爱心企业家捐资修建的新房,平坦的水泥路也铺到了他家门前。

“产业发展除了靠乡亲们的勤劳双手,也要靠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经验。经过评估后,我们邀请薛坪镇的蔬菜种植大户殷俊波来到这里,流转土地、带头试种。”曾家坪村驻村第一书记刘辉介绍,在殷俊波的种植基地帮工学习的徐如钢迅速掌握了经营模式和相关技术。2018年,他顺利开启自己的创业之路。

“路通了之后,方便农资运输、方便专家交流、方便帮工聚集、方便商贩上门……之前的设想,一个个都顺利地实现。”徐如钢说,2018年,家里三分之一的土地种上了蔬菜,试种大获成功;2019年,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10亩,年纯收入近8万元;截至今年9月初,四季豆、西红柿大获丰收,销售额突破20万元,纯收入近1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周边5户村民加入蔬菜种植队伍,年纯收入均突破4万元。

路通事事通。如今的徐如钢家,一层平房改建成了二层小楼,宽敞的钢结构仓库傍楼而起,彩电、冰箱等家电一应俱全,自来水、宽带等设施畅通入户。

“现在,我家和城里没啥两样,舒适又幸福。明年,我计划在蔬菜品种改良上再下点功夫,争取让收入更上一层楼,换台小轿车,过上圆满的小康生活。”徐如钢说。

刘世虎:“搬”出新生活 “迁”出新希望

刘世虎

层林叠嶂,绿草茵茵,位于深山之中的曾家坪村单家湾,保持着较为原始的自然风貌。蜿蜒的公路边,坐落着几间老屋。老屋里,一间低矮的土坯平房里飘出阵阵烟草的清香。走进屋内,一位村民正忙着将新劈的木柴放入有些老旧的烤烟炉。

“我以前就住在这里,易地扶贫搬迁后,土坯危房全部推倒,就剩了两间结实的留作工作间,我拿来烤烟叶。”村民刘世虎笑着说。

曾家坪村地域很广,单家湾距离村中心近5公里,6年前还没通公路时,到村委会办事要走一个多小时,想去镇上采购一些生活用品,必须清晨出门,否则当天可能来不及回家。

但距离并不是最大的困难。材料运不进来,危房没法修缮;不通自来水,饮水、浇地全靠肩挑;估着水源、运输情况控制种植面积,辛苦一年也只够糊口;女儿年近30,却因为周边没有适龄的男青年,一直找不到对象……独居深山带来的不便让一家人陷入困境。

2014年10月,驻村工作队送上量身定制的“圆梦方案”,给刘世虎一家带来“新生”的希望。平整的场院、宽敞的瓦房,在位于曾家坪村一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新家”,刘世虎烧开自来水管里流出的清水,为记者泡上了一杯清茶。

“2017年春天,我们搬下了山,按照政策住进了75平方米的新房。”刘世虎说,搬下山后,看上了电视、用上了洗衣机、喝上了自来水、走上了水泥路,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搬迁,给一家人带来的不仅仅是新的活法,更是新的盼头。

为保障村民“搬得出、留得住”,工作队着力做好搬迁后的保障工作:在集中安置点附近联系产业大户提供务工岗位;延伸公路实现“户户通”,让安置居民能够便捷往返原先的耕作区;完善水利等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供水足够、运输方便,我壮着胆子将家里的15亩土地全部种上了烟叶,一年能收近3000斤,纯收入5万多元。”刘世虎介绍,在驻村干部的鼓励下,他从贫困的庄稼汉,逐步成为种烟大户,顺利脱贫。

如今,刘世虎的女儿和邻村小伙结了婚,很快让他抱上了外孙。对日益幸福的生活,他又有了新的展望:“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我正和烟站联系,计划将烤烟炉‘换代升级’,明年再流转土地扩大种植面积,争取让收入突破8万元大关!”

来源:云上南漳

(责任编辑:许鹏)

责任编辑 许鹏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