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揭秘!武汉长江大桥背后的那些人、那些故事…

湖北之声  2017-09-15 18:06:19
分享到:

今年是武汉长江大桥建成60周年,记者带您走进大桥社区,倾听大桥建设者们奉献的故事。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1957年,新中国的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历经了六十年一甲子的岁月沧桑,武汉长江大桥风采依旧,它巍然屹立着,是武汉最知名的地标。它承担着平均每分钟60多辆汽车、每6分钟一列火车通过的荷载。

建设者们为大桥奉献的故事也在流传。在小龟山脚下,有个建桥街道大桥社区 ,这里住着一群从天南海北来的人们,他们的命运与大桥紧密相连。六十多年前,他们来到这里,支援大桥建设,扎根于此,如今他们的子孙后代仍然在延续着他们的大桥情结。

清晨,在汉阳桥头堡,伴随着轮船尖锐的汽笛声,火车的呼啸声,大桥社区的居民们在这里散步、健身,他们对这样的声音已经习以为常。

大桥串起她一生的时光

李惠洁:以桥为荣,以桥为福

大桥社区82岁的老奶奶李惠洁,每天都要对着大桥练练嗓。大桥串起了她一生的时光。60多年前,李惠洁是北京铁路局材料厂的一名木工,响应建设大桥的号召,调到武汉。日后,她在武汉安了家,爱人在长江大桥桥工处保卫科工作,子女们也留在了武汉。

李惠洁:现在我们居住的小区,还是有桥字。在我们的思想上,以桥为荣,以桥为福,我一开窗户就能看到大桥。

湖北之声记者采访大桥建设者李惠洁

据了解,1954年到1956年,长江大桥建设进入紧张的关键时期,全国支援的人力、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武汉。北京的工程技术人员,山东的转业复原的军人,四川的技工,河南的辅助工,来自五湖四海、操着不同口音的人们在这里汇聚。

原计划四年零一个月完工的武汉长江大桥,意气风发的建设者们仅用两年零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这一宏大的工程。大桥建设中首次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方法,管柱钻孔法。

从2人到24人

王秀峰:桥上的所有我都记得清清楚楚

六十年一甲子,昔日的建设者们,如今已经满头白发。1955年,新婚三个月的王秀峰夫妇从天津新河基地材料厂调到武汉,那时候,汉阳很荒凉,钟家村还是一片泥塘。他们租住了一个小房间,买来锅碗瓢盆,就开始了新生活。

秀峰的妻子郭仕珍:一个提包,一个被褥行李,我们坐人拉车,再坐划子,就是这样过来的。还要去挑水吃,挑一担水一分钱。

王秀峰会开二十多个不同种类的吊车,是一名四级工,他参加了做桥墩子、打混凝土、架设钢梁等。他说,大桥建设开始时,龟蛇二山上,开山的炮声、铁锤的敲击声、汽车来回的喇叭声、搬运土石工人们的吆喝声,在吊机巨臂的指挥下,像大合唱一样热闹。说起大桥的工程细节,他如数家珍:

王秀峰:这个桥梁,每个钢建每个铸件,现在我心里都有数。每一根米字钢梁,立柱16吨,4个斜杆9吨一个,下悬36吨,上悬35吨,到现在我都记着呢,桥上的这些我都记得清清楚楚。

湖北之声记者采访大桥建设者王秀峰

王秀峰至今感念,在建桥过程中自己晕船时给予他照顾的苏联专家。

王秀峰:下钢围檩的时候,我北方人,水性不懂,又乱吐。苏联专家西瓦乔夫对我蛮好,他把香蕉、苹果摆到我跟前,说我不吃给你吃。

而最让王秀峰感到心潮澎湃的,还是他架设完最后一根钢梁,大桥由此建成的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王秀峰:那个场景可热闹了。我操作下悬吊机吊着钢梁,钢梁上扎着两个大彩球,稳稳当当落在最后一根钢梁,当时一落下来,底下鼓掌声,锣鼓喧天。我这上悬吊机,吊着鞭炮,那鞭炮响了一二十分钟。

从青春正盛到白发苍苍,从两口人来武汉,到一个大家庭祖孙四代24口人都在武汉,他们夫妇的一生给大桥做了生动的注脚。

湖北之声记者与大桥建设者王秀峰和妻子郭仕珍合影

大桥建设者的子女

刘兆峡:一看到大桥就会想到父亲

长江大桥留下了一代人的回忆。大桥社区的刘兆峡,拿着一张泛黄褪色的老照片,给记者看。她说,这是父亲抱着年幼时的她,一家人与长江大桥的留影。她的父亲刘华炳,1953年到大桥局,为大桥建造进行勘测工作。

作为大桥建设者的子女,刘兆峡从小就在这里长大,大桥在她快乐的童年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刘兆峡:顺着这条路,莲花湖路,就可以到大桥的桥头堡那个位置,那就是我们小孩子玩的地方。下午五点多,到那里去乘凉,捉迷藏,很凉快,再就是护桥部队,那时候可以随意进出,每个礼拜六礼拜天都有电影,我们都可以去。

半个多世纪的时光过去了,刘兆峡的父亲已经不在人世了。如今,住在大桥社区,进进出出看到大桥,刘兆峡也会想起父亲。

刘兆峡:它就是我们的避风港一样,我看到大桥我就想到,我在这里生的,我父亲在这里勘测的。

大桥社区

据大桥社区居民委员会副主任熊强介绍,整个大桥社区共有8700 多人,3400多户,七成以上的居民都与大桥建设有着深深浅浅的联系。

熊强:提到大桥,这里的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骨子里的自豪,一种桥文化的自豪,一种为社会做过贡献的自豪。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

一座座跨越长江的桥梁相继建了起来

但是武汉长江大桥的荣耀

值得我们再一次提及

让我们向那些带着各地口音

为了大桥建设而留下来

为之奉献了青春和力量的大桥建设者们

(责任编辑 骆璟)

责任编辑 骆璟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