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黄旭华的“深潜”人生
长江云报道 在青岛海军博物馆码头,停泊着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去年10月15号,已经服役40多年的它光荣退役,然而它的总设计师,93岁高龄的黄旭华,至今仍坚持在研制一线。他就像他的作品核潜艇一样,看似默默无声,却蕴藏着无穷的力量。
93岁的黄旭华院士,讲起话来思路清晰、记忆力惊人。听他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像在观看一部传记电影,有着完整的情节和细节。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面临着掌握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不断施加的露骨核威慑,危机重重。国家领导人痛下决心要求“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一直从事潜艇研究工作的黄旭华被调过去研发核潜艇,面对接受任务后必须隐姓埋名的选择,黄旭华没有半点犹豫: “开始我就下定决心,鞠躬尽瘁,我要花一辈子的经历,同大家一道努力,非要把核潜艇搞出来不可。”
没有想到,这一隐姓埋名的离别一去就是30年,家中慈母,从63岁盼到93岁才终于又见到儿子。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中国核潜艇完全是白手起家,面对设备和技术的落后,黄旭华用最“土”的办法来解决最尖端的技术问题。
在进行核潜艇的试潜和定重测试时,黄旭华用上了“秤”的土办法。他要求所有上艇设备都要过秤,其中包括安装中的边角余料。黄旭华的同事、七一九所研究员曹志荣告诉记者,黄旭华要求他们即使称小的零件,也要将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两位数。算重量的时候,对一些小的重量,比如说1.5公斤,黄院士要求必须小数点后面两位的数字,这样的零件,艇身上有几十万个,如果几十万个0.01加起来会多大?
最终,在一无资料、二缺手段的情况下,他们自力更生,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创造了世界核潜艇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度,仅仅用了十年多的时间,使中国成为了除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动力潜艇的国家。
(湖北广电融媒体中心者 沈雅洁 责任编辑 黄静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