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这个“女粮王”不简单!汪洋副总理、湖北省委书记、省长都给她点过赞!

长江云  2017-07-06 19:00:50
分享到:

在监利,有这样一位能干的“女粮王”——毕利霞。她不仅是种粮高手,还带着乡亲一起致富,连汪洋副总理、湖北省委书记、省长都给她点过赞!

今年36岁的毕利霞,是黄歇口镇新闸村人,近年先后被评为“荆州市创业创新女能手”,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她的家庭也被评为“十星文明家庭”。

带领合作社实现平均每年纯收入80多万元,社员户平增收6000多元……作为监利县43家育秧工厂老板中唯一一位女性,毕利霞为何能成为“女粮王”?长江云(微信ID:changjiang-y)用“三字经”来揭秘!

代课教师变身农民

攻克育秧难题

2009 年,毕利霞丈夫和几名农机手组建黄歇口镇第一家合作社——监利县兴华农机专业合作社。她曾是黄歇口镇黄潭中心小学老师,每年寒暑假,见丈夫忙不过来,总会过来搭把手帮帮忙。

2010年1月,毕利霞代替丈夫去参加“湖北省首届农民机械专业合作社培训班”学习深造。经过20多天培训学习,她毅然决定辞职去当农民。合作社在她的带领下,正在不断发展壮大,育秧大棚由原来的20个发展到41个,社员增加到145个,土地经营面积扩展到了3065亩,并搭建产业链,更好地服务于当地老百姓。

除了身份的改变。毕利霞和丈夫还使“单改双”成为可能。2011年两人用早稻品种育晚稻秧,因早稻秧苗生长周期短,能在寒露风到来之前就长大,灌浆充足。当年试验取得成功,晚稻大获丰收。2012年,晚稻机插在监利全县推广,当年水稻复种面积增加20多万亩。夫妇两还在机械的改良上,花费了大量心血,致力于提高农业效益。

创办育秧工厂

创立大米品牌

2012年,育秧工厂风靡监利,毕利霞也创办了全镇第一家育秧工厂。此后育秧工厂以每年10多家速度递增,2015年时已达43家。

毕利霞给记者算了笔账:

传统分散的水田育秧,一亩秧田只能插7至10亩大田。通过集中育秧与机插,每亩大棚能管100亩大田。

集中购种、育秧、机插,每亩大田节约人工成本100元,产量提高30公斤左右,增收80元。

“集中育秧提高了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智能化育秧工厂,控温、补水自动化,秧盘填土埋种流水线作业,还用上自动催芽机。育秧的效率高,质量好。这是水稻生产方式的大变革。”毕利霞说。

2016年毕利霞迈出关键一步:加工自己的大米,并注册“内荆河”大米品牌,以她家育秧工厂旁的内荆河命名。

“内荆河大米是常规品种,产量不高,但品质很好。”毕利霞说,去年大米上市后深受欢迎,亲戚朋友还在微信朋友圈转。在记者采访的这段时间里,毕利霞申报的绿色生产基地,正在接受相关部门的检验。

今年毕利霞采取跟往年不一样策略,自己3000亩基地上全部都种同一稻种,而且还与成片种植的大户合作:同一品种,高价回收。辐射面积近万亩。

开展农机与种植联合

带领乡亲致富

近年来,毕利霞推动开展农机与种植联合,发起组建农机合作社和水稻种植合作社,使得联合的范围从田间生产扩大到了加工、销售,合作社实力得到增强;采取统一与种植大户签订农机作业协议、统一采购农机物资等措施,降低种植成本;提供订单式社会化服务,降低了劳动强度;推行“生产在社、管理在家”模式,形成多种土地收益分配方式,促进农民增收。

6月21日,湖北省农业厅召开毕利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典型宣传报道媒体座谈会,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涂胜华表示:毕利霞及其合作社将农机与水稻统一起来,形式多样,使得农民有了固定收入来源。与此同时,她还开创了社会化服务的新形式,全程托管和半程托管相结合,节约生产成本,进而变向促进农民增收,具有推广价值。

对于合作社这种模式,有村民感叹:“合作社的出现,用机械来进行农耕,极大的减少了人在农作过程中出现各种疾病危险,而且还提高了农耕的效率,并且因为合作社的承包机制,遭遇自然灾害时,我们的损失会减少许多。”

(责任编辑 骆璟)

责任编辑 骆璟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