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V视|砥砺奋进的五年:促产业转型升级 湖北加速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长江云  2017-06-25 17:25:41
分享到:

长江云报道 湖北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近年来,湖北针对阻碍科研成果转化的痛点、难点,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迅速转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经济一线。

 简政放权    让科研团队“当家做主”

 这种新型化学浆料叫“接枝淀粉”,是武汉纺织大学王晓广教授团队研发的最新技术,在织布时,能有效防止毛羽散头,与传统化学浆料相比,无污染,成本低。眼下,2万平米的生产厂房已在黄石阳新建好,正在安装设备,一期准备投产5万吨。从实验室迈向工业生产线,王晓广教授的团队只用两年时间。 而在以前,很多团队的成果都进入不了生产线。

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晓广:“技术如果不变成工业产品,它一分钱都不值,没什么价值。”

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生产力的原因在于,科研成果的国有资产属性,要想转化,就要经过层层审批,繁琐的过程让诸多成果最后只成为一纸论文。

为科研人员松绑,2014年,湖北先行先试,对科技成果类无形资产处置方式进行了改革,授予省属高校、院所研发团队研发成果的使用权、经营权和处置权。以处置权为例,由“事前审批”变更为“事后报备”,一项成果落地,无需漫长等待。

武汉纺织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栋:“现在就是约定好一个企业、确定了合同、报学校报备就可以了,时间缩短起码几个月的时间。”

政府引导  孵化资金解除后顾之忧

这样的简政放权,真正实现了“谁的孩子谁做主”。然而,一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小试、中试、最后上生产线,是从瓶瓶罐罐到工业级设备的变化,更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投入予以孵化。

武汉工程大学副教授季家友:“更喜欢投成熟的项目,刚从学校出来的项目,市场到底怎么样?有很大的风险在里面,就不敢去投。”

在季家友迷茫之时,鄂州市拿出6亿元的财政资金,托管给专业投资平台,用于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落地鄂州,提供股权、债权、担保以及贴息政策方面的支持。季家友的碳化硅膜技术作价2128万,投资平台出资1672万入股。

武汉工程大学副教授季家友:“现在我们的设备所有的都已经到位了,到目前为止呢,实际接到订单大概接近200万。”

鄂州市昌达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孟宪群:“目前已经投了22家企业,下一步我们还要通过这个方式与社会资本合作,让这些项目做大做强。”

2015年,湖北提出用三年时间,力争用15亿撬动社会投资50亿,实现3000项先进成果在省内企业转化扩散。两年来,全省累计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503项。

完善服务体系  让科研与市场对接更紧密

对于高校科研院所的工作者而言,他们迫切想了解的,是自己的技术谁需要?而企业,更想知道自己需要的技术在哪里?如何让科研与市场更紧密?在湖北,有14家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它们,就是科研与市场、高校院所与市场的粘合剂。 

华中科技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熊蔡华:“工研院不仅仅是牵线搭桥,整个过程他也是参与的一方,把投资方、生产方、推广方都可以融合在一起,可以加速技术转化的落地。” 

科惠网,已采集各类科技成果及国内外专利1500多万条,注册技术专家近6000人,入驻院所企业及中介机构4000余家。累计培训技术转移专业人员900余人。

此外,湖北打造的网上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科惠网,已采集各类科技成果专利1500多万条,注册技术专家近6000人,入驻院所企业及中介机构4000余家。截至2016年底,湖北已在全省各级产业园区建立了技术转移工作站,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的技术转移服务网络。

2016年,湖北登记技术合同24248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927.73亿元,较上年增长11.76%

系列组合拳见成效,2016年,湖北登记技术合同24248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927.73亿元,较2015年增长11.76%。大批科研成果实现商业化转化应用,对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龙科 李昕 吴宝洪 责任编辑 张智美子)

责任编辑 张智美子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