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荆楚楷模”年度人物——蔡常春
蔡常春(武汉市中心医院普外科副主任)
推荐单位:省卫生计生委
仁怀救死扶伤,处方疗疾更疗心,大写杏林境界;
妙手攻坚克险,厚德济人兼济世,新开医患篇章。
横批:妙语回春
湖北省楹联学会 崔 鲲 撰
蔡常春,男,45岁,中共党员,武汉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他是医院从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肝胆胰外科系引进的学科带头人。现担任湖北省抗癌协会委员,武汉市外科学会青年委员。2016年5月入选“荆楚楷模”月度人物。
从医16年以来,蔡常春始终牢记医者使命,刻苦钻研医学,用高超的医术解除患者的病痛,用良好的沟通树立患者的信心,从一名普通医师逐渐成长为一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肝胆胰外科专家,取得了令业界瞩目的成就。
3月22日—4月15日,武汉晚报连续推出12个头版整版追踪报道蔡常春医生凭借特有的“语言处方”促进医患互信的感人事迹,引发了全国知名媒体高度关注,广大网友纷纷为蔡常春的高尚医德点赞,一时之间,“语言处方”成为社会讨论和行业关注的焦点。武汉晚报深度报道后,大楚网、荆楚网等各大媒体聚焦,湖北省卫计委官网相继转发,也引起了国家卫计委、国家级媒体的重点关注。国家卫计委卫生计生舆情日报刊发要闻报道,点赞蔡常春的“仁心仁术”,国家卫计委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均转载了蔡常春感人事迹。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健康报等国家级媒体进行了头条重点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栏目、央广网等中央级媒体官方微博大量转发,中国之声就晚报报道发表评论,将蔡常春评为当日“最美新闻人”。4月16日下午,蔡常春医生受邀登上市民大讲堂,讲述他运用“语言处方”帮助病人战胜病痛的故事。蔡常春用心与患者沟通,促进医患互信的感人事迹,被更多人熟知和称赞,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点赞。
1.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蔡常春始终把患者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把每一台手术都当作一件艺术品,每个手术细节、手术步骤都精雕细琢,追求极致完美。在做好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他瞄准世界一流,带领全科医务人员不断攀登医学高峰,先后发表SCI收录论文1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学术论文最高影响因子12分,中文期刊论文7篇,参编中文著作5部,获得了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持省级课题2项,大大提升了学科影响力。
2.爱岗敬业的奉献品质。蔡常春以医院为家,把时间全部都给了患者,每天总是最后一个离开科室。他时常工作到凌晨,在办公室打个盹,第二天继续查房、看门诊、做手术,被同事们称为“拼命三郎”。他把每一位患者放在心上,不管手术做到多晚,不管平时还是节假日,他始终坚持每天进行早、晚两次查房。他时刻牵挂患者,即使出差在外,也要通过电话询问患者病情,指导下级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3.心系患者的人文情怀。蔡常春始终坚持“医者父母心”信念,怀着善良和慈悲,保持“同情心”和“同理心”。他视语言和药品、手术刀同等重要,每位患者从初诊第一次见面到最后结束治疗,他都会主动通过各种方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为患者开出“语言处方”,打开众多患者的“心结”。他做到了好医生的“三重境界:治病救人,让病人痊愈;存悲天悯人之心,提供人文关怀;触及病人的心灵和意志,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精神支柱。
4.严谨科学的职业素养。蔡常春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及下级医生,从着装到语言,从查房到手术,保持着学者一丝不苟的严谨。他始终执着钻研专业技术,在诊疗中坚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为每一位患者制定详细科学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为学习借鉴国际一流肝胆胰外科技术,他主动放弃公派出国机会,自费前往日本名校学习,学成归国,运用世界顶尖技术回报广大患者。
5.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蔡常春从不迷信和盲从权威,对于很多被判了“死刑”的患者,他敢接烫手山芋,带领团队向高难度挑战,勇闯生命的禁区。他带头开展了自体肝移植、肝门部胆管癌根治、复杂肝切除和联合血管切除治疗胰腺癌等系列新技术,开创了数个第一,其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让众多高危重症患者“起死回生”。
(责任编辑 彭云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