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砥砺奋进这五年 | 农业大省的华丽转身

长江云  2017-04-21 14:42:56
分享到:

长江云报道 四月,走进位于江汉平原的潜江,只见一片连着一片的“虾稻共作”田,像一个个银色“格子”点缀于田野之间。眼下又到了龙虾上市的季节了,田坎上活跃着村民们捕虾的身影。

61岁的赵常寿是潜江市龙湾镇瞄新村人,去年将六亩地流转给楚稻虾合作社,统一实行“虾稻共作”,由合作社统一销售。虾子卖了再收稻谷,据调查,传统麦稻模式下的中稻和小麦亩均纯利分别在1500元和500元左右,“虾稻共作”可达6000元。赵常寿收入翻了几倍:“收入原来1000多块左右(一亩),现在光租金就1000,我们每月还有工资3000元。”

瞄准市场抓生产,农业大省—湖北的生产模式和农产品结构悄然转变。几年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了381万多亩。昔日的江汉平原变成了立体种养的水乡。眼下,楚稻虾合作社正探索虾稻共作的升级版——在虾稻田的基础上,引入水芹菜、茭白等水生作物,在田埂上种植葡萄等。

平原可以搞综合种养,那么山区呢? 位于大别山深处的罗田县骆驼坳镇燕窝垸村过去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里连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四面都是光秃秃的山。因为太穷,村里人一大半都在外面打工。今年3月,记者再走进这个村,不仅水泥路通到了每家每户,而且村庄大变样,过去光秃秃的山上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卉苗木,争奇斗艳。村民办起了农家乐,远道而来踏青赏花的人络绎不绝。

贫困山村的华丽转身,源于一家龙头企业—燕儿谷公司的入驻。公司董事长徐志新说,只要看准市场的需要,将资源放对地方,荒山也能成公园:“这里原来是荒山,人都进不来。现在这里成了旅游景点。农业产业化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是资源和市场的对接,刚好我有市场资源,这里有自然资源,我就实现对接了。”

现在,燕窝垸村和周边几个村正在徐志新的带领下建设成为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养生养老产业于一体的全面小康村。

市场为导向,供给端发力,传统农业不再只是生产。过去盛产在赤壁市的楠竹,如今经过农产品加工企业深加工,最终变成竹地板产品走向市场,带动一方百姓走上了致富路。潜江小龙虾的产业链已由生产、加工、餐饮,延伸到了培训教育。潜江龙虾职业学院院长李加红介绍:“过去我们推龙虾养殖,为了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提升潜江龙虾产品附加值,我们大力发展潜江龙虾万师千店工程,推动第三产业发展,那么整体附加值可以提升6倍。”

眼下的荆楚大地,一产业正悄然和二三产业融合蜕变,一场供给侧改革让农业大省正实现着华丽的转身。湖北省农业厅厅长戴贵洲:“这一时期,是我省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明显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加速,农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的五年;是农业发展最好、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打造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李丽  通讯员 张劲 孔剑  责任编辑 谢宝莹

责任编辑 谢宝莹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