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厉害了!咸宁这位老人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咸宁新闻网 咸宁论坛 掌上咸宁APP  2017-03-22 18:13:32
分享到:

在崇阳

打听甘伯炼这个人

稍有些年岁的人都会很热心地告诉你

老人住在崇阳县沿河大道420号

他是国家级非遗提琴戏代表性传承人

简直太厉害了

3月14日正午时分,穿过热闹的街道,记者很快来到甘老家中。老人虽年近九旬、却依旧身形健朗,他望着春雨过后灿烂的阳光,一手拎起一把小靠背椅,说:我与提琴戏的故事多着呢,走,到院子里晒着太阳聊。

年少痴迷种下大梦想

“从十一二岁开始,我就跟着大人‘玩班子’,背着‘十太公’四处巡演。虽然那时年纪小,不能真正演戏,但是敲敲锣鼓,打打杂也高兴。”甘伯炼清楚地记得,为了接近戏班子,自己没少挨家人打骂,因为祖父和养父母都认为,学戏是不务正业。

可他还是感觉自己有学戏的“天赋”,开始种下了演员的梦想,偷偷躲着拜师学艺,并带着村里的少年玩花灯、戏采莲船,玩得不亦乐乎。“戏班子的为头者看我勤快、模仿小生有样学样,每次演出都会喊上我。”回忆着过往,甘伯炼的脸上笑意盈盈。

其实,甘伯炼的人生之路可谓异常坎坷。1929年12月,他出生于白霓镇老鸦村的一个贫寒农家,3岁丧母,后过继给伯父抚养。8岁起,读了4年私塾,此后成为放牛娃,砍柴、务农样样都得干。正是这个时候,提琴戏恰如一滴甘露,出现在他年少而苍白的生命中,让他从此与提琴戏结下一段斑斓情缘。

“1949年4月,解放军来了,为了表达大家翻身做主的喜悦,也为了配合农村减租减息、贯彻当时的《新婚烟法》等中心工作,我先后创作了《王世祥逼租》、《参军复仇》、《婆婆嫌媳》等剧目。”

甘老介绍说,当时自己在村里组织了一个业余提琴戏剧团,为了能够像模像样地演出,他带着大家伙儿给别人担脚、放木排,赚了2000多元钱,“这些钱还是不够,没办法,我只好把家里的口粮卖掉,又凑了700多元,才勉强买齐服装道具,然后领着剧团在全县各乡村巡回宣传演出。没想到,特别受欢迎!”

就这样,甘伯炼在提琴戏表演上所表现出来的天赋引起当时县文工团的关注,1957年,痴迷于提琴戏的甘伯炼,终于成为一个名正言顺的演员。

矢志钻研走向大舞台

梦想成真,甘伯炼心里甭提有多开心了,他早上一睁开眼就开始哼唱台词,琢磨着如何更为精准地把握戏中人物一颦一笑的分寸。

他不光自己琢磨,还先后师从蒋春保等三位老师,开始系统学习提琴戏。1959年,他创作演出的新剧目《催春鼓》参加全省演出,获得创作演出双奖,并被湖北广播电台录音播放。

“认真完成演出任务之外,只要一有空,我就到农村组织辅导业余剧团,把新的剧目和相关理念传输给老乡。”甘伯炼不仅尽忠本职,还时刻念想着带动农村的业余剧团,帮他们出谋划策,进行业务指导,还不时用自己的收入支助他们演出。

时世难料,就在甘伯炼满腔热血地为提琴戏“团团转”的时候,“文革”来了——其间,民间文化遭祗毁,古装传统戏被禁演,全县100多个农村业余剧团被迫停演,很多服装道具被一烧了之。

“我真的是心痛如刀绞啊!但是又能怎么办呢?我能做到的,就是偷偷摸摸地回到老家,把村剧团一批好一点的服装藏起来。因为我坚信,深受广大农民喜爱的提琴戏,总有再次露面的机会。”这个时候,甘伯炼虽然已经被调出了剧团,却仍旧心念念地盼着提琴戏的春天再次到来。

幸运的是,甘伯炼再次梦想成真,人们迎来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随后,优秀民间文化艺术得以大力弘扬。此时的甘伯炼已年近60岁,但他对文艺事业的热情并未减退,他开始更多地奔走于乡间剧团,帮助其组织恢复演出活动。

“我首先回到老鸦村,拿出偷偷藏起来的服装,又卖掉手表、皮大衣等私人物件,投资8000多元,帮助老家的村剧团恢复演出。”甘伯炼自豪地说,在他的带动下,全县很快恢复了80多个农村业余剧团。

为提高剧团演出水平,传承保护好提琴戏,甘伯炼先后捐资5万余元,与县文化馆举办各种形式的艺术培训班,并倡导创办县提琴戏剧团和白霓镇提琴戏剧团,让其在全县乡剧团中作示范演出,使提琴戏从草台逐步走向大舞台。

惜时如金引领大合唱

退休后,甘伯炼放弃了养花钓鱼、打牌下棋、品茗聊天等这些老人们的安逸过法,开始专职为提琴戏的发展与传承且鼓且呼,他长期担任当地提琴戏协会业务会长、名誉会长,不仅在县里倡导成立了提琴戏发展基金会,个人先后为提琴戏等文化事业捐款10多万元,还发动晚辈投资14万余元,在白霓镇修建了一栋三层楼的提琴戏传习所,组织青年演员前来学习。

同时,与县天城中学等多所学校联合开设课余提琴戏学习班。又自费一万多元,将提琴戏经典唱腔录制成专辑影碟,用以传承教学。

现如今活跃在各个提琴戏剧团的骨干演员,大都是甘伯炼的“徒子徒孙”。当年,已故著名戏曲导演余笑予曾专程来到崇阳,赠送他一块匾额,上书:“梨园宿将松不老,甘作春泥更护花”。

2008年12月,时年79岁的甘伯炼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琴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虽年至耄耋,他仍旧“斗志昂扬”,因为他觉得,“自己时间不多了,有一份热,就发一份光,要为崇阳的提琴戏多做些事。”

“直到现在,我还在县剧团教唱腔,只要他们需要,我每天都去。”采访当天,甘老介绍说,为了督促徒子徒孙们更为用心地传承提琴戏,自己会时不时地突击检查他们的排练情况,唱得好的表扬,唱得不够好的也得挨批。“小小山区县城,能够成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不容易,要好好守业,更要好好发展。”

说到作为传承人的遗憾,甘老坦言,兴许是如今的日子好过了,年轻人对传统剧目中角色的把握总无法精准传神,“比如说《秦雪梅观画》中的小生‘商公子’,他哭唱时死去活来的神态,我当年以两眼翻白、身体抽搐、喉咙发生等方式表演,不晓得唱哭了台下多少观众,可是现在,硬是没有一个人能学到位……”

如今,崇阳县仅提琴戏剧团就有18个,在周边县市区中是剧团最多的县,“多好的态势啊,每个剧团演员大都接受过正规训练,都有设备现代化的演出车,上上下下都受重视——提琴戏,一定会更稳当地往前走,成为全县人民的大合唱。”甘老神情坚毅、满怀期望地说。

传承人名片

国家级非遗提琴戏代表性传承人甘伯炼,生于1929年,是崇阳提琴戏第二代艺人,现任崇阳提琴戏协会名誉会长。他从18岁起开始正式学戏,先后创作了《王世祥逼租》、《参军复仇》、《婆婆嫌媳》等剧目,一生致力于提琴戏的表演、保护和传承。

1999年10月,中国艺术院举办“共和国50年艺术研讨会”,他撰写的提琴戏调研文章《活跃山区群众文化生活的一支重要队伍》参加研讨会,获一等奖。

2010年,由甘伯炼任艺术顾问的新编提琴戏《双合莲》被中央电视台、省市电视台多次播放。

2012年12月,他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琴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6年11月,被文化部列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名单。

非遗项目简介

提琴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属于湖南花鼓戏声腔体系。是湖北省通城、崇阳两县人民群众最感亲切的家乡戏。经崇阳艺人逐步改良发展,利用当地山上的梨木和蛇皮制作了一种杆短筒长的土琴,别在腰间,站着能拉,坐着也能拉,不拉了“提”起就走,所以称之“提琴戏”。因其曲调优美,旋律明快,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被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枝独特的奇葩。

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崇阳提琴戏备受关注,多次参加省、地民间戏曲调(汇)演活动,并多次获创作演出奖。

1999年,湖北省文化厅命名崇阳县为“湖北民间艺术(提琴戏)之乡”;

2000年,国家文化部命名崇阳县为“中国民间艺术(提琴戏)之乡”;

2008年,崇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同年,提琴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 李小涵)

责任编辑 李小涵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