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团组日 | 万勇代表:湖北武汉自贸区突出“双自联动”发展
长江云报道 3月7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开放团组日活动在北京举行。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题,部分代表集体接受境内外媒体采访。
中新记者向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万勇提问:“近期,湖北武汉自贸区将正式挂牌,这是武汉改革开放又一里程碑式的事件,请问,湖北武汉自贸区的战略定位是什么?有哪些区别于其他地方自贸区的特色亮点?”
我们的自贸区,这样定位!
万勇介绍,关于自贸区问题。湖北自贸区面积120平方公里,其中武汉片区70平方公里,位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我们的自贸区,将建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聚集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
如何发展?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
为此,我们在工作中,突出“双自联动”,推进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有机结合、联动发展。
具体是“四动”:
一是双轮驱动。打造自由创新区、国际人才港,实现创新、开放双轮驱动发展。
二是双创推动。发挥东湖高新区是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优势,把自贸区打造为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
三是双引拉动。用好自贸区金字招牌,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聚天下客商,纳天下英才。
四是双向互动。促进国际国内、区内区外融合发展。
我们的特点:放管服、科技金融改革、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创新突出
我们按照中央、省要求,先行先试,在自贸区批复挂牌前,就在复制上海等地的经验,除需国家法律授权外,实施了一批改革新举措。
放管服方面,推进行政审批3.0改革,激发市场活力,2016年,东湖高新区新增市场主体16652户,是改革前2014年(新增9855户)的1.7倍,每个工作日新增企业数由2014年的22家增加到51家。
科技金融改革方面,开展了投贷联动试点,主要是支持科技型中小民营企业发展。
贸易便利化方面,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等。目前,我们正围绕制度创新,推进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等20项重点改革试验任务。
除了湖北武汉自贸区备受关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也是记者关注的焦点
中新社记者向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万勇提问:“去年底,国务院批复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请问,这对武汉意味着什么?武汉如何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这意味着,武汉地位在提升、影响在扩大!
党中央、国务院、湖北省委省政府对武汉发展要求更高、标准更高!
万勇介绍,去年底,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意味着,武汉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地位在提升、影响在扩大,更意味着党中央、国务院、湖北省委省政府对武汉发展要求更高、标准更高。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唯有抓住历史新机遇,加快复兴大武汉,才能服务好国家战略、引领区域发展。
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武汉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目前主要是四个方面,即:科学定位、规划引领、产业带动、功能支撑。
第一,科学定位,就是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要发挥优势、立足长江中游、引领中部、服务全国,打造“四中心一枢纽”: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第二,规划引领,就是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瞄准世界一流,着眼未来城市方向,彰显武汉特色,高水平编制《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规划与行动计划》,明晰战略目标、实施步骤、实现路径和重要举措。到2020年,基本形成国家中心城市框架体系,到2030年,基本建成国家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最近提出,要规划建设百年亮点区块,就是长江主轴、长江新城、东湖城市生态绿心。
第三,产业带动,就是要瞄准高端,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产业,打牢城市经济基石。聚焦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优势领域,建设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和国家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基地等一批支撑性大平台、大项目,形成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体系全的产业集群。我们正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大力聚商育商,实施“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等一系列新举措。
第四,功能支撑,主要是强化创新驱动、要素集聚、综合服务等功能,切实提升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强化创新驱动,就是承担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争当创新驱动发展排头兵。
强化要素集聚,就是建设一批全国性的技术、人才、资金、信息、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提升武汉国内市场枢纽地位,增强要素资源配置能力。
强化综合服务,就是发挥武汉交通区位优势、科教人才优势、医疗卫生资源优势,努力打造全国教育服务中心、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和人才聚集高地。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王丹 编辑 吴彤 责任编辑 何潜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