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视 | 开局“十三五” 湖北:立法护航 建设生态长江
长江云报道(电视新闻中心记者 秦振华 蔡舰)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遵循“绿色决定生死”的理念,湖北立法先行,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
眼前的这些仪器,是湖北在全国率先探索的“互联网+环保” 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各地企业排污监控点的污水排放指标数据,每分钟一更新。一旦指标异常,就会向与之连接的政务系统、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等平台自动报警。
目前,大数据在线监控污染源网络已覆盖湖北所有市州一级,而在湖北,像这样加强企业排放监测的项目越来越多,手段也越发先进——这样的可喜变化,一定程度上,来自2014年湖北出台的“史上最严水法”的倒逼。不仅是监控,各级职能部门的执法也因此更加有力。
之所以称之为“史上最严水法”,是因为湖北对涉污企业处罚的上限,由过去的最高处罚5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每天处罚50万元,且不设上限,直至整改到位。2016年,湖北开出史上最大一笔环保罚单。因超标排污、私设暗管直排,大型企业楚源化工,被罚2769.5万元。同年,湖北共开出环保罚单2.15亿元。
“法”与“罚”之下,绿色深植政府和企业心中。在长江流域,因为环保风险,当阳主动拒绝氯化工等13个投资百亿的项目。黄冈晨鸣纸业,增加用建厂成本近4倍的资金来改进生产,实现向长江零排放。武汉石化,也完成了投资千万的污水提标改造项目,让排污指标远优于国家标准。
生态修复,也在“法”的引导下,重塑湖北境内的长江水系。梁子湖17个民垸破垸还湖,以增强湖泊自净功能。洪湖15.5万亩围网将全部拆除,渔民上岸安置,让洪湖休养生息。率先全全国出台“最严水法”之后,2016年10月1日,《土壤污染防治条例》正式实施,在保护土壤、排除长江水系污染隐患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去年,大冶启动了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工程。
自2014年来,连续三年,先后出台两部法规和一项法规性决定,加大对母亲河的保护。如今,长江流域湖北段面的水质,稳定在三类以上;洪湖,从过去的四类水体提升到三类,局部地区还出现了二类。这也让在石首长江故道里生活的“长江精灵”江豚,得以安养生息——今年,在这里,又将迎来10头江豚宝宝的降生。
(责任编辑 李小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