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点大家谈丨周宏春:政策产业技术协同破局 探索低碳转型湖北路径
【专家简介】
周宏春,理学博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和文化研究部研究员。中华环保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林草局应对气候变化专家组成员等。主要研究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导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湖北“支点建设”的必由之路。“双碳”目标下,湖北如何弯道超车?作为全国碳市场“中枢”,湖北手握碳数据“金钥匙”,却面临传统产业转型阵痛,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如何“绿”起来?中小企业如何低成本参与低碳革命?政策、技术、产业如何协同破局?长江云新闻记者对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
碳数据变“金矿”
湖北如何抢占全球碳市场先机?
记者:湖北是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所在地,负责全国碳市场的注册、登记、清结算任务,也是最为活跃的区域碳交易市场。在您看来,湖北应如何将这一独特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周宏春:湖北的优势在于掌握了全国碳交易的整个数据,数据是生产力,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如何将数据转变成为当地发展的动能呢?一是提供数据产品,比如说未来的自动驾驶、智能化制造等都需要数据产品;二是提供专项服务,比如节能减排,用数据来指导当地节能减排标准体系的建设。通过运用这些数据,制定相关产业在未来的淘汰标准、整改标准。这就是数据资源转化为当地发展动能的最主要途径。
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中心("中碳登")2022年落户武汉
记者:面对欧盟碳关税等国际规则未来可能带来的冲击,湖北‘碳枢纽’的升级应如何提早谋划?
周宏春:首先,我们要了解欧盟碳关税的规则,它实际上是跨国之间的货物贸易征收碳税问题。欧盟对于征收碳税,要求其他国家得事先申报,并且要有进出口货物碳排放的一些碳足迹数据。按照国际征税原则,任何一方的货物已经征了税,就不再重复征税。湖北乃至整个中国如何用好这些已知条件来布局和发展呢?
第一,国内生态环境部和工信部已经推动在做产品的碳足迹评价;第二,这些数据应该进入国家数据库,并能国内国际共享;第三,在开展国际贸易的时候,我们要提供相关产品碳足迹认证。比如高能耗高排放的钢铁、陶瓷等,这些都在欧盟的碳关税征税清单里边,我们在进行国际贸易前就要对标欧盟的标准,提供碳足迹认证。避免我们的产品被重复征税,由此可以避免对一些产业和企业的冲击。
武汉市武昌区环沙湖双碳经济带
产业“绿”动未来
湖北怎样破局高耗能困局?
记者:湖北提出2025年节能环保产业营收要达到6000亿元的目标,但现在传统工业在湖北的产业格局当中,依然占比较高。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双轨并行的转型过程中,应该如何破局?
周宏春:发展生态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具体方向有两个,第一,生态产业化,比如矿山修复、环境污染治理、美丽中国建设、城乡绿化等等,这些都是可以通过产业化的途径来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第二,传统产业生态化,也就是产业的绿色转型发展。具体措施要结合当地的情况,湖北的特点是既有高新技术产业,比如说光谷,也有传统产业,比如钢铁等。
怎么做呢?首先,越是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比如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产品,生产过程中要选择绿色能源;其次,湖北要发展能源消耗低、排放少的第三产业,比如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第三,我们要通过技术进步,逐步提高原来传统产业的能源效率水平,降低能耗强度,并且要逐步转变为以“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或总量作为考核指标,鼓励企业使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或者绿色能源,这样的话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自然会下降,这是核心所在。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要用好央行出台的碳减排等国家政策工具,引导传统产业控制其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数字产业、人工智能的发展,这是湖北在未来竞争中能占到一席之地,乃至占领战略制高点的关键。
中小企业“轻装上阵”
低碳转型如何做到公平又高效?
记者:今年,湖北出台的新政策,计划降低企业碳市场参与门槛(年排放量从2.6万吨降至1.3万吨),覆盖更多中小企业及交通、建筑领域。为确保这一政策既扩大减排覆盖面,又不增加企业负担,可以有哪些配套支持方案?
周宏春:我们国家整个碳排放总量达到100多亿吨,占世界25%以上。由于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还没有完成,因此我们的城市建设、改造,还有交通运输,都是要消耗能源,排放二氧化碳。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它主要是服务于大企业,作为国企、央企的配套。因此在产业选择上,中小企业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二是尽量做细配套,形成主体产业的生态链。第三,延伸产业链。通过结构性调整,使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够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也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建议政府在分配政策资金的时候,从这些方面积极引导企业技术进步,扩展新的市场,使地区经济增长的活力更强,企业发展更有创新力,从而推动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
通俗理解,我们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是说不让中小企业去干活,而是让他们干更好的活,对当地的发展提供更积极的影响。那么,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有了动力,地方发展也就充满了活力,从而一起推动湖北在中部崛起的进程中不断迈向新的高峰。
总监制:岑卓
策 划:何伟
监 制:洪燕
编 审:徐瑗
记 者:柳芳 胡禹 朱哲鋆
海 报:王思思
编 辑:彭云鹤 杨雨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