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心育向阳 赋能成长 ——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活动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由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等人倡导的心理学分支,主张关注人类的优势、幸福感和成长潜能,而非仅聚焦心理问题和疾病。积极心理学特别适合用于指导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根据这一理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也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更关注如何帮助所有同学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得积极、幸福的生活,而不仅仅关注少数存在心理困扰的同学,强调通过系统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幸福感、抗逆力和生命意义感。
活动一:积极心理系列国旗下讲话
每学期,学校都会请心理老师进行国旗下讲话。其实国旗下讲话看似是很传统的活动方式,时间也不算长,但是这其实是面对全体老师和同学进行心理健康宣传的绝好时机。近一年来,心理老师先后四次进行国旗下讲话,主题分别为《悦纳自我 向光而行-学会自我关怀》、《与压力做朋友-积极面对压力》、《不被大风吹倒-培养心理韧性》、《做自己最好的朋友-学会积极思维》,每次讲话主题都聚焦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国旗下讲话的宣传动员,让同学们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活动二:一起来照夸夸镜
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马丁·塞利格曼等人系统归纳了人类的24种品格优势,我们学会需要发掘和培养个人优势,才能提升个人心理韧性。但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当遇到困难时,我们总是容易将目光集中于自己的缺点,忘记了自己拥有的优势,为了引导同学们时常记得夸夸自己,让自己更自信,学校将教学楼门口的衣冠镜变身成为“自我肯定夸夸镜”,供同学们打卡,展示青春最自信的模样!
活动三:我的积极小书
积极的思维模式是可以训练和培养的。许多积极心理学的小练习可以用于提升我们的幸福感和积极思维能力,比如说每天记录自己的三件好事,感恩他人等等,根据这一理念,心理老师利用心理课时间,要求学生制作自己的《积极小书》,并进行展示。《积极小书》中包含:我最喜欢自己的地方、我最近开心的事、让我有成就感的事、我拥有清单、我最想感谢的人等,引导学生聚焦自己生活中美好的部分,为自己赋能。
活动四:我被幸福围绕
幸福需要感受,很多时候我们不缺乏幸福,只是缺少感知幸福的心。心理健康校本课堂上,请同学们手绘幸福,从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中品味幸福的滋味,感受被幸福围绕的温暖。
活动五:感恩留言板
主动对别人表达感谢或者祝福,不仅会让别人感到开心,其实我们自己也会感到更加幸福。感恩练习也是帮助我们提升幸福感的重要方法之一。邀请同学们在便利贴上写下对他人感谢和祝福的话语,同时可以换取一枚幸运贴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