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秒看两会 | 全国人大代表马丹建议: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今年出台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加快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推进学校美育浸润行动。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国家将美育纳入教育现代化核心工程,其价值已从“锦上添花”升华为“铸魂工程”。全国人大代表马丹建议,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作为一名扎根教育一线三十载、在青藏高原奉献六载的教育工作者,马丹认为,美育的价值远不止于艺术技能的传授,更是文化传承、价值观塑造与创新能力的孵化器。两会发言上,她以当前备受瞩目的国产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例,“它不仅是一部视觉盛宴,更是一堂生动的美育课。哪吒最终冲破‘魔丸’的宿命,不是靠蛮力,而是靠对善的坚守、对责任的担当。这种精神觉醒,正是美育的终极目标——通过审美体验,唤醒对真善美的追求。”
在马丹看来,美育不仅是欣赏一幅画、一首歌,更是通过艺术理解生命的意义。中职学生的未来可能是设计师、雕塑师、工匠、动画师。“我希望他们能像这部电影的创作者一样,用现代技艺激活传统之美,让中华文化在创新中生生不息;希望他们能像哪吒一样,即使身处逆境,依然可以心怀光明,用“美”与“善”照亮前路。”马丹说。
基于此,马丹建议国家相关部委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美育政策保障体系,将美育纳入国家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专项规划,设立中央财政美育专项经费,重点向农村、边远地区倾斜,确保城乡美育资源均衡配置;建议进一步加强师资建设,打造专业化美育队伍,实施“乡村美育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建立“国家美育名师工作室”,探索艺术家、非遗传承人驻校任教制度;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着力构建“大美育”工作格局,推动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开发跨学科美育课程,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浸润。
长江云新闻记者:李慧 沈雅洁 肖雅雯
包装:盛佳莉 余雪辰 席晓露
配音:张博为
